您是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共产党校长。
但您上任的时候,清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院系大调整令学校元气大伤。清华的文、理、法学院均被调走,唯一剩下的工学院,被要求按照苏联的模式划分专业,以适应高速培养工业和科技人才的需要。
您也是清华的学子。对于母校被“肢解”,您一度流下眼泪。您说,清华怎么会同意把理学院分出去呢?如果自己早到半年,就决不同意这个方案。
您是一名职业革命家,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共地下党,写出传世名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但是,对教育,您这位老革命,又真的懂行。
为了把“旧清华”改造成“新清华”,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并鲜明提出“又红又专”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您在清华开展系统性的工作。您还多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光想自己不想国家,学习再好,技术水平再高,正当中华民族处在被人凌辱的时候,袖手旁观跑了,要这样的人干什么?”对清华师生而言,您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学长、备受爱戴的良师益友、深孚众望的杰出领导,是清华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的重要铸就者,是当之无愧的“清华之魂”。
1985年,您在最后一篇关于教育的论著《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中说,中国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
人这一生,总要走向终点,总会有最后一篇论著,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解答。
而有的人,他的问题,他的解答,十年,几十年,乃至百年,都不会过时。
您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