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请辩
专注治疗逻辑硬伤,这里是蔡叔传递认知的道场,还不置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鸿洋  ·  关于 2025 副业探索,DeepSeek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请辩

【生财之术】中产的破局之道

请辩  · 公众号  ·  · 2019-08-07 13:35

正文



 前言:


上一次我们说到“年入10W以下”,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标准并不严格,不存在11W就要怎么做,9W就要区别对待的情况,我们指的是一种人:还没多少积蓄,资源尚浅,事业刚起步的年轻人。


为了避免大家把自己的收入严格地对号入座,这次我用一个比较模糊的标签:中产。


有人说中产要年入百万以上,有人说年入20万就是了,这都不打紧,可能都对,这受你所在的城市和你身边人的圈层影响,重点是你认为自己达到中产了。那么接下去,该如何再上一层楼?


我会分成三类人来说,除这三类以外,都不是中产。



通常来讲,这类人的高额流动资产往往是由于某一次运气好抓住了一波风口,及时套现获得的。他们是中产吗?当然能算。


这类中产的心理往往是:之前让我翻了这么多倍,我只要再抓住一次,就有几千万资产,到时候躺着吃利息也能“年薪百万”。


于是他们的选择大体有两种:


1.创业

2.再去投资市场搏一把


只不过对这类人来说,创业绝对是一个败家的选择。


我之前说过,一个人选择创业不能是为了“逃避工作”、“想管人”、“想当老板”,这样基本都会完蛋,因为创业以后你就知道你会干得更多,更没有工作和生活的界线。


而如果你现实中赚钱能力就弱,通常你就不是公司的管理层,几乎没管过人,这样去创业就是灾难,你要准备好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和员工激励等事情上花很多钱交学费。


所以这就是一个最坏的选择。为什么大公司高管出来创业往往很招投资人喜欢?因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独立带队做好一个项目。


弱鸡的人在职场中混水摸鱼上去的也有,因为有功劳可抢,有锅可甩,有马屁可拍,有心机可耍,但创业会把你弱鸡的一面无限放大,因为本质上所有的决定都是你下的,你的水准直接决定了成败。



此路不通,那再搏一把呢?


我见过再次赢了且上岸的人,真的有,并不像鸡汤里说的“你这么干一定会失败”之类的,不是。


但首先人数极少;其次,他们有强大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来的,知道自己没多少能力,知道是运气成分占99%,要有这种自知之明不容易。


知道自己没能力,就不会到处败;知道运气成分占99%,达到自己心里目标后就不会选择继续押宝。一个人最怕把运气当成实力,运气再好的人也禁不住连续押注,总有一天这些钱都会如梦幻泡影。


创业行不通,再搏一把要你以“赤贫”作为赌注,那有什么更为正确的做法?


守住这些钱,用杠铃法则,将90%投到无比安全的地方,10%可以做极大风险投资,然后再也不管,埋头在工作能力、投资认知的修行上。


只有这样,“老天给你赢一把”这件事才可能成为你的初始台阶,而不仅仅是“曾经被老天爷照顾过一次”。


人生该赌一定要赌,王健林说的“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不是没有道理,他自己肯定尝过甜头,但一定要正确地赌,一个好的赌徒从不轻易下场。




这类往往以中年人居多,如果是年轻人,固定资产往往也是父母给的。他们能不能算中产?按身家的话,也能算。


这些人往往是前20年抓住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大红利,不管是眼光也好,运气也好,跟风也好,反正是拥有了一二线城市的房子。


这里还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拥有核心区的大房子,但只有自住,未有其余投资;另一种是有多套房子,可能是拆迁所得,也可能是投资所得。


对第一种来说,身家很高,但往往过得很拮据,而由于赚钱能力弱,就算抵押房产去做点什么事,连利息都还不起,更有甚者,把钱放到P2P里,以为可以赚存贷利差,这都是妄念。


所以我十分不建议这类人抵押房子去做什么,很可能最后连房子都没了。


对于第二种来说,可操作空间会稍微大一些,例如卖掉一两套做点无风险的事,或者当地租售比还不错,就可以选择出租。


第二种比第一种好的点在于它的固定资产价值可以部分获得收益,而第一种除了盼望房价上涨以外,没什么能做的,固定资产并不能给主人带来“高流动的利息”。


所以如果你的情况属于第一种,也可以往第二种的方向去拆分,一套1000万的房子拆成两套地段也不错但面积小一些的500万房子,一套出租……以此类推,也并不影响你在固定资产上的增值获益。


虽然这样日子可以过得不错,但要更上一层楼,还远远不够。


手上仅留着高额固定资产的,本质上是相信自己拿它的价值去干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跑赢这个固定资产的增值幅度。


所以如果你在正现金流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还想从中产跑到小富甚至富裕阶层,只能在以上的前提下清空自己,把自己当上一篇文章中的主角去执行。


不同的是,你有充足的后路,还有持有资产带来的流动利息加入到你的可支配资金中,起点高了很多,成的概率也会更大。




如果一个人没有高额的固定资产,也没什么存款,但赚钱能力特别强,能不能算中产呢?当然也可以。上一篇我就说了,一年收入10W,就可以在国内挤进前10%,中产中产,你要怎样才算“中”?只要你讲道理,怎么算都能进。


这类往往是年轻人,城市新贵,开销大,存款又没攒到足够的年头,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这类人该如何进阶到下一层级呢?


和上面不同,这类人有一定能力,他们的进阶可以有两条途径:


1.创业

2.负债


他们已经被证明能挣到钱,但一旦涉及创业,也有要注意的点。


首先有行业资源、有管理经验的,再加上一技之长,碰到一个好机会,尝试走创业这条路就会好一些,如果你仅仅是个超级士兵,就未必适合创业。


其次是这个层级的人暂时还不适合前期亏损的创业模式,要做就是你在把它当副业的时候它已经帮你赚到了和正职相当甚至更多的钱,这份事业给你持续地带来了好的正现金流,才能去尝试。


那些自有资金紧巴巴的人一旦参与一个前期亏损的创业,哪怕他拿到了第一轮的天使投资,很容易就会发展到第二轮拿不到,歇业又舍不得,然后背一身债去试图救公司,最后落的个名利双输的结局。


如果你有了一门开业就赚钱的生意,那么评估一下适不适合ALL IN,一旦觉得自己适合,又想突破中产继续进阶,别犹豫了,就是干。


那么第二条路径呢?负债是什么意思?


你有较好的赚钱能力,适度负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负债不是让你拿钱去消费,是让你去拥有大额资产。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买了房以后,自动就节了不必要的开支?还房贷的过程等于帮你存了原本存不下来的钱。


对于正现金流充裕的人来说,有一个缩减欲望的推力非常重要。


只是这种投入要有度,不要把现金流全绑死在这种大额资产里,还是需要保留对其他机会的捕捉,否则工作几十年一共就搞了几套房子,要实现阶层晋升是别想了。


晋升一个阶层一定不会是靠一两个固定资产,它们只能保值,只能跟住通胀的脚步,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拿到更多增发出来的新钱——对新钱的获取才是超越阶层的核心,一定不能为任何低流动性的投资放弃所有探索新钱获取的渠道。


目前我国获取新钱的渠道大约有三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年轻人在那里面钻到机会,那么老人无论怎么存钱都存不过,无论持有什么固定资产都跑不赢,因为印出来的钱会先到那些地方,然后才传导到其他地方。


这也是“新贵”的由来。




那么,作为已经稍稍脱离了底层的中产,应该把财富做怎样的配比?


有人说,阶层晋升不容易,但下滑很容易。这是对的,因为兴需要智慧,而败谁都会,做王多鱼谁不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