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信贷业务压降不良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如果在5年前问银行这个问题,银行表面会说“严控新增业务潜在风险,加强正常业务贷后管理,抓紧违约业务不良处置”,但真实做法往往是“加大计量,不要停!”用快速增长的分母拉低整体不良率。
至于新增违约?我们以零售信贷中资产占比最高的涉房类房抵贷举例,在房价普涨时代,愿意放弃房子的客户毕竟没那么多,只要不是骗贷等欺诈型风险,总有更下沉的资方愿意“接盘”,整体风险相对可控。
这两年,一切都变了。想做新增?不好意思,国有行出于政策也好,利差也罢,疯狂的用价格优势掠夺领搜信贷头部客户。房子价格都跌成这样了,还用2开头的利率压倒一切竞品。至于全线上的个人信用贷、数字化的小微信用贷更是信手拈来,
大行以前是握着优质企业客户,不用放下身段罢了,现在优质企业开始反过来从银行套利差了,所以逼不得已不管不顾的去县域和农商行抢饭吃了。
新增难做,存量的不良处置更难。信用贷不用去说他,基本上不良损失率都是80%起,能有10%以上的回收率都是贷后催收能力很强的银行了。另外涉房信贷资产因为大量房产下跌幅度超过30%,早已跌破本金,甚至房价、经济仍在双重下行,如果说以前总有下家看在“毕竟有个房子”上接盘,现在可就审慎多了。可以说,一旦客户成了不良,想处置就很难了。
零售信贷业务压降不良最好的方案是什么?还是通过数字化贷后管理提前发现风险客户,在客户彻底爆掉之前赶紧处置掉。
大家都在卷数字化贷款投放,实际上数字化和标准化的贷后预警和处置还是蓝海市场
。
说几类笔者看到的中小银行实际情况:
1.只要贷款还没出问题,那就永远不检查,反正查出问题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置,等出问题了再说吧。
还是前文的看法,现在一旦客户爆掉了,是真的很难处置。当鸵鸟的下场就是被沙子彻底埋掉。
2.总行很看重,发文要求客户经理贷后检查,客户经理看着海量的存量业务犯愁了,真要按规定一笔笔检查,一个月也干不完啊,还做不做新增,要不要绩效了?最后找了一个资历浅的员工,用三天时间点完了系统里所有的检查任务,圆满“完成”了总行的要求。
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员工,很多贷后检查的要求是模糊不清、甚至无法执行的,员工就算想配合也不知道怎么执行。这种妥协后的结果算是业内主流了,大多数总行管理人员也是知道的,甚至是默许的,要是业务团队真的拿出大量精力做检查导致无法完成业绩指标,总行反而要急了。
3.总行担心存量业务有风险,但缺乏调研的手段或人力,只能要求客户经理自查,客户经理心想做一笔新增这么难,你还想让我降低存量?本来只差100万就能完成指标,现在得做150万了。最后客户经理团队统一反馈“存量无风险”。
发文不是万能的,尤其当发文影响员工收入时,发文很容易会成一纸空文。员工不可能自己割自己肉,总行需要有手段自行监控存量风险,而不是一味依赖发文和员工的配合。
4.总行非常坚定,要求客户经理清理风险客户,甚至下达了指标。碰上这种总行默许的转单时刻,客户经理偷偷笑出了声,最后清出去的基本都是优质客户。比起违约客户,优质客户好转单多了,客户经理还能顺便赚点“外快”,何乐而不为?
作为总行管理部门,此时应该问问自己,对于存量客户的管理是否精细化?如果还是粗放的管理模式,那就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
如何规避前文中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银行应该借助科技的手段搭建更加体系化的贷后管理,这也是笔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分为数据、模型、管理、处置四大服务。
1.预警相关数据
已婚客户变离婚、客户社保突然断了、客户涉诉、多头借贷、房产预期跌幅较大等等,这些是所有银行都会重点关注的数据。但以核婚为例,贷前还可以通过公证处进行线下核婚,客户也愿意配合,贷后还能这样干吗?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入对应的数据源,线上地、批量地进行核婚。
其它数据也是如此,要想更好地把控客户风险,一定要接入足够多的、足够专业的预警相关数据。
2.贷后预警模型
有了数据,就可以搭建贷后预警模型,建模方法在此不做深究,重点是模型的意义。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每个客户都会有一个风险评分,同时从优质到危险被分为了ABCD四大类别,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银行对存量客户的整体风险、平均风险有更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的精细管理。
优质客户都是相似的,违约客户各有各的情况。越是管理违约客户,管理上就越难以标准化,需要给予客户经理一定的自由度,但自由过度就成了前文中的粗放式管理。因此通过预警模型将客户分为四大类别,就是从总行层面给客户经理加了道紧箍咒,哪些客户可以自由发挥,哪些客户要听总行命令,这些都要有据可依。区分客户,是精细化管理的前置条件。
3.精细化的管理策略
区分了客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了,这也是为什么预警模型只将客户分成了4个类别,类别越多,管理越难,员工也越难理解。在此简单列出部分例子:
续贷管理:优质客户提额续贷/降息续贷/无还款续贷,要求续贷率不得低于70%;中风险客户正常续贷;高风险客户续贷率不得超过50%,续贷客户应补充担保人。
贷后检查:优质客户每季度检查,系统自动完成检查过程并出具检查报告;高风险客户每月检查,重点关注评分下降情况,重点客户需上门核验。
临逾期管理:优质客户仅短信/企业微信通知本期还款;高风险客户提前5天拨打数字人催收电话,若客户在还款日前2天仍未还款则生成客户经理待办任务,由客户经理人工联系;逾期超过一定天数的客户自动转入不良处置序列。
4.多元化的不良处置
不管如何管控,总会出不良,真出了不良怎么办?目前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处置经验、处置手段是比较欠缺的,部分银行甚至没有做过一笔法诉。对此,笔者认为可行的方案为:
转单:需要了解足够多的接盘方,并且在客户征信爆掉前转单为最佳。
诉前保全:冻结客户微信、支付宝等资产,给予客户最大的压力,逼迫客户还款。
调解:一般搭配诉前保全一起使用,并且最后还是要法拍,但比法拍效率高不少。
法诉:耗时耗力,最后还得法拍,但是最正规、最稳妥的方式。
不良处置是件非常属地化、非标的业务,更具体的处置方式一般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体系化的贷后管理(含不良资产处置)一定是现在的、将来的风口,也在持续探索更完善、更效率的服务体系,帮助中小银行更好地把控整体风险。
路虽远,行则将至!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思考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