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事:
将参与此次跨界营销的ofo改装成有醒目标志的“饿货救援单车”。
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特别是加班高发区的写字楼(比如:深圳科兴科学园)投放一部分“饿货救援单车”,并选择下班及加班结束高峰期大量投放。
What(主题):饿货救援单车。注意:“救援”一词,体现了一种冲突性,且有画面感。现在的“饿货专享单车”,“专享”二字有待再琢磨。普通单车并不是什么高级物品,士力架也只是大多数人可以买得起的大众消费品,所以谈不上“专享”。顺便说一句,“专享”也是在广告界被用滥的词语之一。
When(时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碳”。在广大目标群体容易饥饿的时间,刻意投放“饿货救援单车”。下班时段,不少写字楼区域的共享单车常被“一抢而空”;而下班时段,又往往是上班族又饿又累的时段,此时刻意投放“饿货救援单车”,事半功倍,引发口碑传播。换个角度看,如果把“ofo”看成广告内容本身,什么时段、向谁投放、在哪里投放,是不是应该仔细琢磨呢?
Where(地点):同上,哪里最容易发生“饥饿”,就投向哪里?
基于以上,我们还可以想出同一个主题(饿货救援单车)不同版本的故事。比如:以上是“救援上班一族饿货”。还可以有“救援备考一族饿货”等等。这样,ofo×士力架的跨界营销,出来的PR侧报道,也不仅仅是:
《ofo为用户发放士力架》
《ofo携手士力架推出“饿货单车”》
而是:
《ofo和士力架推出“饿货救援单车”,“上班族饿货”有救了!》
《ofo和士力架推出“饿货救援单车”,这几大类饿货有救了!》
《“饿货救援单车”批量现身街头,这又是什么新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