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两天,一篇名为《有多少中产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章甚是流行,这篇文字冷静地道出了一个事实: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对于普通的中产阶级老百姓来说同样存在。此言一出,着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强烈共鸣。
其实,提到“中等收入陷阱”一词,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陌生,近些年来,它一直为学界和商界的人们所热衷探讨,诸如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为代表的拉美国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案例也是人尽皆知。然而,相比于国家层面的“中等收入陷阱”来说,存在于普罗大众眼前的“中产收入陷阱”才更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回避的棘手难题。
毫不夸张地说,后者比前者可怕多了。
为什么说“中等收入陷阱”不足为惧?
在展开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的描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
一个国家人均GDP始终徘徊在4000~12000美元区间,却不能突破12000美元的关卡,进而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跌入这一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也往往极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不要小看这段话,如果仔细对其内涵进行深挖,绝对会挖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量化判断标准——人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达近40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举世公认,而今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与之相应的是,国内的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自2010年人均GDP迈过4000美元,正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翻了一倍有余;2017年,该指标更是有望突破9100美元,这距离国民经济“中等收入陷阱”的上限(12000美元)已经非常接近
(详见图1)
。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均GDP衡量国民收入水平,显然高估了老百姓的财富状况。准确来说,GDP表征的是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里面不仅包括广大百姓的日常收入,还包括高楼大厦、高铁动车、马路立交桥等种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税、营业盈余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所有的一切,均摊到每个人身上便成了人均GDP,而这也无形中放大了人民群众的身价。
通俗一点来说,
“中等收入陷阱”更多是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与你我的收入水平确实有关,但肯定不能划等号
。
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国跨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的进程,因为只要
GDP
增速快于人口增速,人均
GDP
就必然会一直攀升。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再配以日本、
“
亚洲四小龙
”
等成功跨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的国家或地区拥有的三大
“
制胜法宝
”——
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的政府、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以及高强度的对外开放,我国穿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第二,人均GDP难以突破12000美元大关,并不是引起国家经济增长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的罪魁祸首。
自
“
中等收入陷阱
”
这一概念问世以来,遭受了不少的误读。或许是因为拉美国家人均
GDP
迈入
“
陷阱
”
区间的时间段与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停滞的表现过于同步,许多人便简单粗暴地认为,一旦某国家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便会面临潜在的经济增长危机。也正是这样,
“
中等收入陷阱
”
就稀里糊涂地被妖魔化得让人谈之
“
色变
”
。
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
·
森说过,
“
人们应该找到经济放缓背后的原因,并不能用(
“
中等收入陷阱
”)
这样一个概念解释所有问题
”
。事实也确实如此,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之所以会陷入
“
中等收入陷阱
”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严重债务危机,以及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并转变增长方式。用中等收入来解释种种经济困境,实在是过于牵强。
相比拉美国家,我国的处境明显要好得多。倘若能够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突破,并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成功跨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故综合来看,来自国家层面的
“
中等收入陷阱
”
真的不足为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大可以姑且松一口气。
“中产收入陷阱”才更值得重视和警惕
然而,换作
“
中产收入陷阱
”
,绝对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一个大坑,不得不防。
一般认为,
“
中产收入陷阱
”
是指
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符合中产阶级标准的区间之后,却发现在之后的较长时间里,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停滞,难以步入高收入阶层,进而造成财富积累缓慢甚至缩水
。虽然逻辑大体相似,但它与宏观的
“
中等收入陷阱
”
还是存在本质差别,最根本的原因便在于:
“
国富
”
却不一定
“
民强
”
。
从国家层面来看,人均
GDP
这一指标强劲亮眼的表现已经让我国不逊于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无比振奋的事情;可是回归到人民大众身上,情况却似乎不尽人意。对国家来说,每年新增的财富里面有你我的所有家底,有各种琳琅满目的硬件设施,而大多数老百姓每年新增的财富积累中,可能只有当年的收入这一项主要内容。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可以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
GDP
的历年走势进行一个对比。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2000
年至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值已经越来越赶不上人均
GDP
的增长步伐,二者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越来越大
(详见图2)
。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还只是来自城镇的数据,倘若将农村居民家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一同纳入考虑范围,进而对比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那么结果无疑是更为悬殊的差距呈现。
同样的道理,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旧是一个平均的概念,既然是平均,便不会管你的实际收入有没有达到均值这条线。那么,我们不妨按照收入水平,对不同人群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可以看到,全国居民中处于收入水平前
20%
的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6
年的
19730
元上涨至
2016
年的
59259
元,而同期其他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
5049
元升至
17836
元,这一数字尚且不及前
20%
收入水平居民群体
2006
年的水准
(详见图3)
。
进一步,综合已有的统计资料做个大概的估计,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收入分布状况将呈现出一个偏态分布的趋势,即中低收入群体占绝对大头,反观高收入群体,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至此我们可以判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更多是由少部分高收入人群拉动的,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收入增长其实颇为缓慢,可能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标准后,便长期再也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虽说谁都想尽其所能提高收入多赚钱,但是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至少有两大掣肘因素,是很多人难以左右的:
第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
毋庸置疑,国民经济形势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自
2012
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开始与日俱增;恰逢此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2016
年仅比
2015
年增长了
5.74%
,远远低于
2000~2016
年的平均增速
12.7%
(详见图4)
,就连那些高薪行业的工资增长都尽显疲态,其中,
2016
年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涨幅仅为
2.3%
。而这些也符合人们的直观感受,那便是近几年的钱真是越来越难赚了。
第二,人人都逃不开的“收入天花板”。
与“职业天花板”一样,人们的收入也有类似的“天花板”存在。相信很多工作已久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工作刚开始三五年,涨薪速度很快;可年限越久,工资提高得反倒越慢。久而久之,全社会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便被划分出来,而每个群体的收入上限,正是他们头上的“收入天花板”。
另外,根据美国经济学者
Amelia Josephson
的统计,一般人在
45
岁时迈入收入水平的巅峰,而后的收入水平便趋于下降,这也更加印证了
“
天花板
”
的存在。对于不少中等收入人群来说,如何突破自己的收入瓶颈,已经成为了令人抓狂的难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收入水平则决定了经济基础。当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达到中产标准便长时间再难有突破时,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会有较好的改善,于是内心开始焦虑不安,而这也恰恰是掉入
“
中产收入陷阱
”
的真实表现。
收入难以快速提升,还不是财富积累缓慢的唯一因素
收入增长虽然缓慢,但至少还能为身家财富的积累起到正向的作用;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力量,会直接对人们的财富造成重创,甚至归零。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从居民的储蓄端开始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遵循
“
量入为出
”
的传统,是最爱存钱的民族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靠工资吃饭的老百姓来说,存钱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统计,说中国人每赚
100
元,就有
46
元省下来存进了银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仅为
-0.5%
,也就是说每赚
100
美元要花掉
100.5
美元。犹记得当时,这一有趣现象还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纷纷。
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却似乎发生了转变。虽然我国整体储蓄率依旧较高,但是深究居民的储蓄结构,却让人大跌眼镜。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储蓄最多的
10%
家庭,占据全部储蓄金额的
75%
;另外
35%
的家庭被称之为储蓄较多,他们占全部储蓄金额的
25%
;最后,剩下
55%
的家庭,他们的储蓄几乎为零。
换句话说,
我们国家超过一半的家庭处于零储蓄状态,银行无存款,家中无闲钱
——
而这其中,也必然包括相当一部分中产人士。
不是老百姓不爱存钱了,而是真心存不下钱。
读到这里,我们要担心的可能不是
“
时间都去哪儿了
”
,而是:
钱,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