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这一点已是人尽皆知。但是,环保压力将从制成品本身快速扩散到整个生产环节和企业的方方面面,乃至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和生态圈,这一点,笔者感觉中国车企普遍还不够重视。
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笔者相信,凡是仔细读过这篇讲话、战略观念较强的车企高管,都会与笔者有个同感: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心中骤然升起。
那么,对于车企来说,习主席讲话的要点有哪几个呢?笔者不揣浅陋,先替车企高管们画几个重点。
第一,众所周知,去年9月22日,习主席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所用时间远短于发达国家,中国举国上下必将为此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习主席在这次发言中提到,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是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为此,中国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那么生物多样性和环保有啥关系呢?正如习主席所说:“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直白地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意思就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有些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降不下来,灭绝的动植物品种会快速增加。基于此,习主席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旗帜性观念。
第二,在这次发言中,习主席表示,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以下简称《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这已经是习主席第二次宣布这项决定了。4月16日,习主席在和法、德两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首次谈到该决定。这项决定意味着除了“碳排放”,“温室气体”也将是未来重要的关键词。
那么,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有哪些呢?包括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和全氟化碳(PFC)等。《基加利修正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未来几十年将全球的HFCs削减至少80%。HFCs被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设备和泡沫绝缘材料中,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被称为超级温室气体。据报道,中国生产了全球约70%的空调及许多其他应用HFCs的电器;全球大部分的HFCs也来自中国的化工厂。
第三,习主席在发言中提到,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第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汽车行业势必要承担相应责任,为之努力。
第五,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视频会议中,习主席首次提到了这一点。
去年9月22日以来,短短7个月时间里,就全球气候问题,或者说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习主席已经代表中国连续三次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早在10多年前就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如今,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振、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中美两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除了人权和民主,环保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攻击中国的第三个抓手。因此,在当下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环保不只是国内政治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
今后,“绿色壁垒”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把中国汽车产品挡在国门之外,甚至是阻遏中国崛起的一把杀手锏。因此,有出口业务和有出口打算的汽车企业都要提早检查所有供应商的环保合规情况,最好是率先采用先进的环保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前跃过“绿色壁垒”。比如说应对《基加利修正案》中的HFCs,如果能够把汽车空调和厂区内所有空调制冷剂中的HFCs和其他导致温室气体的化学成分都剔除掉,换掉已经沿用多年的R134a,同时又能做到更为节能,那么产品不仅不会遇到“绿色壁垒”,还会获得类似卖碳积分、碳指标那样的奖励。
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关政策法规将会陆续出台,车企所承受的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不妨推测一下,未来国家是不是有可能出台“HFCs积分”政策?会不会创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交易市场”?总之,适者生存,弱者难活;优者获奖,劣者受限。所以,对于环保问题,战略上更加重视,规划上更有份量,投入上更有力度,协同联合上更富有成效,才是车企应对的正途。否则,温室气体排放不达标,产品难销,企业受罚,一根萝卜总是切两头,这种日子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