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墨香中华”可以关注我哦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以来,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不合时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却更加引人注目。
《老子》不仅是治国者的案头必备读物,也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立身处世的智慧心法。它对社会、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见解,使它的影响遍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外交、人生修养、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探究《老子》,几乎都能从其“微言”中发现“大义”。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对于“终不自为大”,老子还有进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为众人之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思想。继而他又说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都是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很具体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见,就是不自我显摆和表现,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劳、身份和地位。领导干部因手中权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胀,有意无意间抬高自己。自视过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蔑视。越是水平高、能力强、功劳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虑愿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个能够洞明世事、知己轻重的人,做事处人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没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尊之。这段话意思是,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传自己的功劳。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谦虚的品行。表彰别人的美德,赞赏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尊敬贤能的人。所以君子虽然贬低自己却更加得到民众的尊敬。
孔子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功劳。同时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在几千年前的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先贤都能正确对待荣誉,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的我们面对成功和荣誉却沉不住气,甚至为了标榜自己而诋毁别人,实在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愧对先贤。
骄傲自大是无能的表征。 不自是,从团结共事角度讲,自以为是,会排斥许多好主张、好建议,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讲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意孤行,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所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自信不能变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让非懦弱,自大终糊涂。不自伐,不自夸也。论语中说: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不必喜形于色。大凡品德高尚、气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汉代名将冯异立下赫赫战功,但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
“不自矜,故长。”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断进步。南怀谨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就是说,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识水平,也修身养性到家,所以不发脾气;有点本事的人,知识水平不错,但未修炼到家,所以有些脾气;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还要争面子,所以总爱发脾气。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敌人,还是人自己。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地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人生会打开新的一页。
不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自谦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脚踏实地走下去,树立好形象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象如何树立,恰恰是越不自以为大,越是保持低调,虚心待人,踏实做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成为形象高大的人。
来源:儒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