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这次采访时正处伦敦凌晨1点——
这是我在伦艺的第3年,汉艺学习的第5年。
从懵懂高中生,单纯因为喜欢用图片转化文字语言,欣喜于自己画出的每一张海报,到
手握SVA、CCA、伦艺、爱丁堡等录取offer
;
再
从伦艺“B”级学生,逆袭到“A”并跨界申请皇艺交互服务专业
,拿下 Service Design 与 Design Future 两个offer的“设计卷王”。
可以说这一路成长颇多,5年过去,我也从一个单纯想表达自我的孩子成为努力帮助更多人解决生活困境的设计师,以下是我的故事:
|本期分享人|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Service Design MA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Design Futures MDes
伦敦艺术大学 User
Experie
nce Design MA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Design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MDes
伦敦大学学院 Disability, Design and Innovation MSc
布里斯托大学 Immersive Arts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MA offer
初入伦艺,
以为自由选课、不限材料的创作是天堂
,比如丝网印刷、书籍装订、目录设计等众多
workshop等我来选
:
直到成绩单上“B”的出现
,才意识到——原来在UAL自由课程的背后,隐藏着更“严苛”的评分标准。
那时我
学了很多平面设计的技巧与技术,也很努力地提升审美,但这些都没能打动老师给一个更高的分数。
直到大二后半程,我才隐约意识到老师的并非是单纯的结果,而是一份作品呈现中,
你
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媒介?在此过程中做了哪些尝试?
像我是
尝试多个媒介后,发现木的质感给人视觉上柔软的错觉
,实际却很坚硬,用以代表女性力量:
想通这一点,我的成绩也从B跃迁到了A——
自此,我总算是一名合格的
伦艺
视传毕业生。
PS:如果大家来到伦艺学习,最有价值的就是所处校区无限制地选课,所以了解不同校区都有哪些特色课程,从而尝试各种自己想要的技术可能是伦艺的“隐藏版入门手册”~
学习交互、尤其是往交互
服务
方向转,会对视传人带来很强的冲击。
设计不再是“我觉得”,而是“数据说了算”。
比如在聚焦老人失眠问题的调研中发现
“人老了觉少”成为一种常识,以至于许多人会认为老人失眠问题并不重要。
此时
汉艺老师教会我的客观调研,就有破除“想象”的作用。
无论是老人夜里的入睡困难、还是
白天频频瞌睡
,甚至脑白金被奉为老人提神醒脑佳品最后检测出褪黑素成分都证明不少老人处于失眠困扰之中:
再进一步调研发现
市场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助眠产品来缓解症状。
但在药物用量上,会种种原因会导致老人用量有误:
后来我尝试了另一种治疗思路,比如说
中草药枕头、又比如说用VR投影去引导老人情绪让他们精神放松下来更好地休息
等等。
当然也在后续调研中,我又意识到
除了用温柔的故事/大自然环境去引导老人更好地睡眠外
,还有另一种思路即通过强节奏的故事去让老人暂时遗忘生活中的焦虑从而顺利入睡。
如果说视觉是感性狂欢,那么交互就是理性拆解
,当我同时学习二者后,它们的化学反应带我走上了更广阔的设计之路。
因此想感谢一下汉艺的老师们:包括但不限于在视传转交互的前期,让我
参与小组合作,通过与交互服务方向的同学沟通快速理解设计思维转变的要点
!
后来
伦艺有个也想转专业的同学在我安利下也一起来到汉艺学习
,我们俩连连感叹
“老师真的超有耐心”,王老师,我力推!
我曾看过许多展览,在国内时,展览更多是大型的、名家代表作那类,主打一个经典永流传。作品很好,但在风格和主题上限制许多。
但在伦敦,展览遍地开花,
有世界级艺术家如梵高的作品展,也会有许多并不为人熟知的艺术家为自己举办小型展览。
甚至连“怪诞”,“奇特”这较为特殊的审美风格也尤为常见: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历届艺术家与设计师铺下的审美自由
——店铺橱窗是装置艺术,地铁海报藏着先锋实验,就连赶稿通宵时窗外的鸟鸣都像在说:“你本就可以特立独行。”
而当我把这些审美带入到作品集中时,也很高兴
汉艺老师不仅鼓励我,甚至会为我提供更多素材库
,让我能更自如地把审美贯彻到作品集当中。
回想这几年的艺术设计学习之路,
伦敦对我个人审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伦艺为我铺上了一条技术化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寻找、尝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汉艺则是坚实的后盾,无论我想选择哪一套路都能支持到底。
在赶作品集的日子里,我见过这座城市最静谧的模样,一如我此刻接受完采访时伦敦凌晨2点的风景。而曙光即将到来。
如果还有什么想留给正在赶作品集的学弟学妹们,那就是:“不用害怕作品集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
每个人都会在一次次推翻重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