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Obsidian 没有变得那么成功 ……
我个人很喜欢 Obsidian,我相信它会是很好的个人笔记归档数据库。对于大多数想要掌握自己数据的人来说,我觉得 Obsidian 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让我们回到几年前,Obsidian 刚诞生不久的时候,由于受到当时时 RoamResearch 双向链接启发,Obsidian 实现了一个「本地优先」版本的双链笔记管理工具。「双链」可以形成笔记的关联,组织笔记。但更重要的是,我在创作笔记时,可以不再遵循以往线性表达的思维,可以随时产生出一个分支,通过双链进行线索扩充。Obsidian(下图) 后来有专门的插件 用帮助我们快速生成这种思维线索,而不是事后整理时才来添加链接。
到了今天,偶尔也有人抱怨,Obsidian颜值不足,但是更多的人现在感觉是 Obsidian 变得更复杂,功能集合也更庞大了。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 App 要么默默无闻, 要么成功后就会变得庞大臃肿, 看看隔壁的 Notion 已经吃下了几个办公套件公司, 推出了日历服务,明年就会推出邮件服务了…… 相比之下,Obsidian的核心功能 已经很克制了(当然插件社区已经彻底放飞了,本地 AI 之类的功能也都有了)。
但如果, 只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Obsidian 没有变得那么成功, 也没有那么多插件,也没有画板(我指的是Canvas,不是 Graph),没有Web扩展,甚至没有 Sync / Publish服务,更没有各色的第三方插件, 仅仅是注重于原来那种通过「链接」构建「思维线索」的方式上,那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敢说,那个Obsidian没有流行起来的平行宇宙里,大概率会变成 Tangent Notes 的样子。这个 Tangent Notes 也就是我今天想要介绍一下的 App。
Tangent Notes 登场
先简单说一下, Tangnet 是 touch 的意思,数学上的「正切」,对了, 就是各位小时可能恨死的三角函数 tan。
Tangent Notes 是「本地优先」的 App, 和Obsidian 非常相似, 需要指定资料库文件夹,内容会以纯文本形式保存。Tangent Notes 真正的特色在于:
思维线索(Threads of Thought)
Tangent Notes最吸引我的是,莫过于它独特的
「思维线索」
功能。通过水平滑动的面板,我们可以轻松记录和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是灵感迸发时,工作中突发奇想,都能帮助我保持思维的「可追溯」性,避免迷失在杂乱的念头中。这有点像很多人使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不过思维导图是「视觉优先」的,Tangent 则是笔记优先,它的线索是双链,而且理论上来说,是「网状」结构不是思维导图那种树状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我们产生一个线索分支的时候,水平滑板会造成一种笔记深入一层的感觉,其实 Obsidian 早期就是这种风格,现在 Obsidian 默认变成了 Tab 风格。这点上 Tangent 也很像早期的 Obsidian。
认知地图(Maps of Cognition)
让人惊喜的是,Tangent Notes 提供了「
认知地图」
视图。这一功能可以自动生成节点和连接,帮助我们从全局角度审视整个思维过程。
通过认知地图,我不仅能够发现新的联系,还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思维结构。
要指出的是,虽然 Tangent 的这个图 和 Graph 在理论上是对应的, 但是表现形式却很想思维导图(虽然不是), 我一直不使用 Obsidia 的 Graph, 就是因为 Obsidian 那个图太难看了, 这个 Graph 也是少数让我诟病的 Obsidian 功能。Tangent 里面的这个图才有点意思。
对笔记编辑的支持
Markdown 支持,常见的双链语法支持, LaTex支持, 语法高亮代码块 等等。这些都是这类笔记 App 的常规功能了。尤其对从Obsidian用户来说,各种编辑方式包括双链在内都是非常熟悉的配方,几乎直接可用。
和 某些Markdown 笔记一样,Tangent Notes 在文本编辑时提供了「专注模式」,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于单一的笔记、段落或句子,同时保持工作位置。这一功能让用户能够在冗杂的思维线索中找到专注的片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标签,文件夹……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Tangent Notes支持标签和文件夹两种组织笔记的方式,标签可以为每一条笔记添加上下文信息,并轻松跟踪某一类笔记,这些都是常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