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资料显示,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省江陵凤凰一西汉古墓中发现一完整男尸,医务工作者在对他的肝脏进一步解剖、化验后发现,其
肝脏组织中检出较多血吸虫卵和肝吸虫卵
。这一发现,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两湖地区的血吸虫病比较流行。
血吸虫想必大家都熟悉,但今天的主角不是它,而是
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的一种古老的寄生虫
,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和血吸虫一样,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除青海、宁夏、内蒙、西藏等尚未报道外,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肝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系统所引起的一种
食源性寄生虫病
。
起传播作用的最常见的是
淡水经济鱼类和常见的野生鱼类
,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鲩鱼等,除淡水鱼外,
淡水虾
也可有囊蚴寄生,因此食用
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
是感染肝吸虫病的
主要途径
。
肝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图源:第8版《人体寄生虫学》)
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
饮食和卫生习惯
有关,人群普遍易感。有些人钟爱生鱼片、生鱼粥,喜欢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醉虾或野外进食未烧烤熟透的鱼虾,或接触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水或餐具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肝吸虫囊蚴会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然后沿着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开启它们的寄生之旅。
肝吸虫各期形态模式图
(图源:第8版《人体寄生虫学》)
从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到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测到虫卵所需要的时间因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20-30天,鼠平均21天。
人体感染的成虫
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
,成虫寄生于肝内胆管,寿命约为
20-30年
。
一旦肝吸虫在人体内安营扎寨,便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感染者可能会出现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吸虫会对肝脏造成
慢性损害,导致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
人感染肝吸虫后能引起明显的生命质量下降,其伤残权重达到0.075,与乙肝类似。2009年国际癌症研究署将
肝吸虫感染
列为
胆管癌的明确致癌因素
。
更为可怕的是,肝吸虫的感染往往具有
隐匿性,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
。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
一般通过
粪便检查
,查找肝吸虫卵来确诊。
血液检查
也可辅助诊断,近年来随着标记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血清抗体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华支睾吸虫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BC、CT等
影像学诊断
对肝吸虫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可发现肝胆的异常改变。
目前用的最多的治疗药物有
吡喹酮、阿苯达唑
等。治疗后需要
定期复查
,以确保彻底清除寄生虫。
要预防肝吸虫的感染,关键在于管住自己的嘴,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注意生、熟食的砧板、刀具需要分开,或定期消毒。不要用未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
防止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染水源。
总之,要注重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让这千年“虫妖”——肝吸虫有可乘之机,将这一潜在的威胁拒之门外,守护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