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和大伙聊一聊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开始“退潮”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不知大伙有否留意,两年前对自动驾驶还“信誓旦旦”的汽车主机厂们,态度开始变得模棱两可起来。
原本说死的“2020年”也变得不是那么确定,出现在新闻稿中的最新说辞是:“2025年”。至于2025年能不能兑现,我猜,企业们已经顾不上,先渡过现在的难关再说。
在自动驾驶上吹的牛太大,汽车主机厂们只能“拖”。
沃尔沃是最热衷于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企业,今年底特律车展上,沃尔沃启动启动全球首个自动驾驶真人测试。
但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同时承认,自动驾驶距离量产和普及还要许多工作要做。
汉肯•塞缪尔森口中的“工作”并只是法规、保险和消费者的认可,还包括自动驾驶技术本身,“软件和硬件(自动驾驶)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至少在过去两年,自动驾驶被过度包装和宣传。身为消费者,可以相信,但一定不能全信。
丰田在2015年成立了TRI部门(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专注于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该部门负责人Gill Prat在今年初的CES大会上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动驾驶现阶段被过度包装和消费。
Gill Prat认为,现在消费者被自动驾驶的“科技”外面迷惑,产生远超技术本身的信任感,即,过度信任。
Gill Prat还表示,特斯拉发生于去年的多起自动驾驶交通事故,驾驶员的过度信任是原因之一。
福特、通用、大众、宝马、FCA的相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下也表示,(自动驾驶)困难比预计来得大。
同样,他们遇到的困难更多来自于自动驾驶本身,尤其是可靠性和安全性。为解决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测试,尤其是实际道路测试。
互联网企业也好不到哪去。今年初,CES大会上,乐视合作伙伴法拉第未来推出首款量产车FF91,自动驾驶是该车最大卖点。
发布会上,贾跃亭现场演示自动泊车,众目睽睽之下——车子没有任何反应。机智的主持人尴尬的说:看来车子比较懒。
现在还不得而知FF91自动驾驶的可靠性,但显然,这一幕是继去年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后,对自动驾驶又一次打击——在全世界车迷面前,直接打脸。
今年CES上,FF91亮相,现场自动泊车功能,结果车辆没有任何反应——不给“贾布斯”面子。
2016年12月14日,谷歌宣布,不再致力于制造自家的电动汽车,转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苹果退出汽车制造业,一是对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以及管理的复杂性缺乏准备,二是自动驾驶研发遇到瓶颈。
“自动驾驶”一直是谷歌认为可以撬动汽车行业的支点。华尔街分析认为,谷歌不再造车,“自动驾驶”这个支点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谷歌是进行自动驾驶路试最长的企业,从2009年开始测试,截至去年8月,累积路试里程已经超过200万英里,即322万公里。在自动驾驶领域最有发言权的,非谷歌莫属。
同样是去年,苹果公司全面停止“Titan”项目。“Titan”全称是苹果整车研发小组,2014年悄悄成立。
苹果造车,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特斯拉、迈凯轮、兰博基尼都被传出会被苹果收购。高盛首席证券策略师David Kostin表示,没有合适的切入点,互联网难以颠覆奔驰宝马努力耕耘130年的花园。
与谷歌一样,苹果一度认为自动驾驶和纯电驱动,是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两个“爆点”,但事实证明,这两个“爆点”仅仅只是一厢情愿。
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到底有多难?自动驾驶主要被四级:第一二级是解放“手”和“脚”,第三级是解放“眼睛”,第四级是解放“大脑”。
第一二级相对容易,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研发完毕,并推向市场。
这些基础技术包括自动刹车、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示、车道维持等。通用、丰田、本田、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等主流汽车主机厂已经在旗下中高端车型上装备。
中国本土车企汽车企业也不甘落于人后,从以博世为首汽车供应商手中购得,调校测试之后,装在旗下旗舰车型上。
第三级需要解放“眼睛”,驾驶员不用眼睛老是盯着前方,但人还得坐在驾驶席上。看似容易,实则复杂,大部分企业便卡在这里。要解放“眼睛”,便要增加大量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让汽车能够“看到”周围。
人会有盲区,其实雷达也是。要让汽车无死角无盲区的“看见”周围,需要长波、短波、激光等不同类型的雷达配合。雷达一多,处理器、数据传输等软硬件也随之提升。
自动驾驶要解放眼睛,不是一件容易事,车企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
第四级需要解放“大脑”,乘客不需要坐在驾驶席上,甚至不需要会开车。在车内,爱干嘛,就干嘛,自动驾驶系统能满足所有的移动出行需求。
到这个级别,不仅要求自动驾驶要具备超高的可靠性,100%的操作准确率,紧急情况下100%的准确应对率。企业们挠破脑袋,都没办法让系统明白,何为“正确”。
即便是人,都难以做出绝对正确的决定。比如,一位老年人过马路,刹车已经来不及,紧急变线只会翻车。
那么,撞还是避?撞,自己是安全,但置老年人于危险境地,道德和良心有亏。变线,则是在赌命,赌自己的命,甚至是全家人的命。自动驾驶模式下,万一系统选择变线呢?
自动驾驶的第四级是解放“大脑”,现在还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
站在消费者角度:一种汽车技术该不该买,取决于它能提供什么。
假如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消费者并不介意冒险。但假如反过来,就没有人乐意了。
以“三缸”小排量增压发动机为例,无论是先入为主的观感,还是噪音、震动、平衡等方面的实际表现,相比于四缸,三缸都处于下风。
然而,小排量涡轮增压在提供可观输出的同时,还降低燃油消耗,并能大幅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购买门槛。
所以,中国消费者并不排斥,不仅不排斥,还主动接受。买一台“三缸”车,不仅不掉价,反而有化身“环保卫士”的感觉。有没有?
许多消费者一上车就关闭自动启停,将来自动驾驶估计也成为摆设。现在自动驾驶的许多基础功能,用比不用还累。
回到自动驾驶本身,自动驾驶能够给予消费者什么?应该是“安全”、“易用”和“舒适”。
但现阶段,自动驾驶更多被包装成科技、炫酷与智能,被赋予全新的内涵,被解说成好听的故事,被众多创业者认为是“躺着也能赚钱”的项目。
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自动驾驶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智能互联系统死机也就死机,大不了重启。自动驾驶一旦失效,画面太血腥,不敢想象。
亲身经历:无征兆的突然“加速”与“刹车”
最后,说说我的两次亲身经历,信不信由你。
第一次是两年前,在高速路上行驶,开启自适应巡航,跟随前车。前车变换车道,再前方的车辆目测在1公里开外,系统猛的突然加速,以追赶远处的车辆。
那可是120km/h巡航模式下的再加速,超速也就算了,主要是危险。我只能“手忙脚乱”的介入,踩刹车,关闭系统。
第二次是在去年12月,在广州广园路行驶,行驶速度60km/h左右,前方100米没有任何车辆。没有任何征兆,先是声音报警,再是仪表盘图像警示,紧接着是全力制动,直接车辆刹停在原地。
整个过程,我都搞不清楚什么情况,旁边乘客还以为我在测试紧急制动。是的,我确认前方没有任何车辆,但自动刹车就无故激发了。所幸,后面车辆距离较远,没有发生追尾事故。
自动驾驶更应该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过去两年,自动驾驶被包装成“智能”和“酷炫”,严重跑偏。
至于自动泊车,失败次数太多,记忆中,汽车企业进行现场演示没有一次性成功的,都要反复几次。
归根结底,是时候该重新认识自动驾驶,不盲从,不过度信任。与其相信机器,还不如相信自己。建议驾照还得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驾驶还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
PS:文章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青主评车”,想看更多汽车干货,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