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哎咆科技
原「果粉查询」公众号蜕变为专注科技生活媒体,提供最前沿科技动态及爆料,产品试用测评&众筹,苹果序列号查询,山寨机&翻新机验证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iPhone 16e 值不值得买?选购建议来了 ·  5 小时前  
EETOP  ·  2025德州仪器春季招聘正式启动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小米AI眼镜要来了?或随小米15 ... ·  2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小屏党们的狂欢!为什么小屏手机又火了? ·  2 天前  
哎咆科技  ·  iPhone 系统内置更多广告,要变安卓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哎咆科技

哪吒赢了天命,却输给了它?

哎咆科技  · 公众号  · 硬件  · 2025-02-19 21:00

正文

图片
文明观影~
图片

春节档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今年谁能想到《哪吒2》成了最大黑马!不仅票房一路飙升,冲破100亿大关,还成为了首部进入全球票房Top 40的亚洲电影,实力证明了国漫的崛起!


好电影自然要分享,于是乎, 影院“屏摄”现象又开始冒头了; 尤其是像 节档或者暑假档这种“神仙打架”的时刻, 各种 “盗摄” 防不胜防。

热映的电影网上随手一搜都是大量的屏摄内容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话题——“屏摄”!

屏摄是什么?
哪些行为属于屏摄?
屏摄违法吗?
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屏摄?



什么是屏摄?

有时候,在电影院坐着,突然看到一段超级震撼的镜头,或者你心心念念的演员终于出场了,这时候你的手是不是已经不自觉地摸向了口袋里的手机?拍一张照片,录个小视频——发个朋友圈;是不是觉得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大家都这么干?

但是,停一下!你知道这事儿算“犯法”吗?

“屏摄”,简单来说,就是在电影院用手机、相机等设备,未经授权地拍摄正在放映的电影画面。

其中这包括了“静态”的拍照和“动态”的录像。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提到“屏摄”这个词,但在影迷圈里,它早已成为了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虽然法规明确禁止录音录像,但对于拍照没有直接规定,于是就留下了一个模糊地带。但模糊不代表没问题,尤其是当这些照片或视频被上传网络、广泛传播时,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根据《著作权法》,未经许可拍摄、传播电影内容属于侵权行为,可能面临停止侵害、公开道歉、赔偿损失等后果 ,而赔偿金额可能远超你的想象。几秒钟的视频,看似无害,但一旦扩散开,影响就不只是个人“留个纪念”那么简单,而是可能涉及盗版传播。

所以,电影院里想拍张照留作回忆,或许不会有人太较真,但如果你打算把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为什么我们应该拒绝屏摄?

最早,屏摄并不算个严重的问题 ,最初大家拍几张电影画面,大多是为了留个纪念。那个年代,设备不普及,想在电影院偷偷录段视频,几乎得扛着专业设备,隐蔽性差,技术要求还不低,万一手抖或者被发现,可能还得落个“社死”的下场。

但如今,情况完全变了。

智能设备的进步,让屏摄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行为。 手机、微型相机,甚至某些智能眼镜,轻轻一点,就能高清拍摄电影画面。

而更麻烦的是,这些视频不会停留在私人相册里,而是会迅速被分享到社交媒体,甚至在短时间内吸引成千上万的观看量。

屏摄不再只是某个影迷的“自留片”,算法的助推下,这几秒钟可能是电影的核心反转,可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震撼场面,可能是剧情的关键铺垫—— 一旦流出,电影的情绪体验就被生生打碎,甚至还没等大部分观众走进影院,已经被短视频平台“精准剧透”得体无完肤。

对于真正想走进影院感受电影的人来说,屏摄就是一场 “剧透灾难”

你设想一下,好不容易熬过所有预告,盼着进电影院大银幕震撼一把,结果开场前刷个短视频,电影最高潮的片段已经被随手录下来上传了,还带着花字标注:“XX电影最炸裂的一幕!” 这还能怎么看片?所有的悬念、节奏、情绪都被提前剧透得一干二净。 导演费尽心思营造的氛围,被毫无节制的碎片化传播消解得不剩什么,观众的观影体验,直接从“沉浸式享受”变成了“提前知道结局的补课”。

但真正让屏摄成为行业毒药的,是它背后形成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这已经不只是几个影迷随手拍着玩玩,而是有人专门干起了偷拍生意。他们带着微型设备进入影院,甚至趁着午夜场、早场人少的时候,直接录下全片,剪辑、加字幕、美化后上传到盗版网站。 有人靠这个赚流量,赚广告费,甚至有盗版网站直接打包出售“高清枪版资源”。

对于这些人来说,电影不过是免费的“内容原料”,随便切割、拼凑、包装,就能变成流量机器, 而真正的受害者,是电影行业所有的创作者——导演、编剧、演员、幕后团队,甚至整个电影市场

票房被蚕食,电影作品被消耗成短视频的“片段化快餐”,长久下去,市场上的投资人也会开始怀疑:“既然观众都等着看盗版,何必砸大钱拍院线电影?” 这就像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行业侵蚀,观众短期内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甚至还能在社交平台蹭几个精彩片段,但等到越来越多电影难以回本,越来越多制作人选择降低成本,最终受害的,还是所有喜欢电影的人——再也看不到高水准的作品。

电影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偷拍的。 真正热爱电影的人,会选择走进影院,感受大银幕的魅力,而不是透过手机屏幕,把它变成被随意传播的“快餐内容”。毕竟, 当电影被碎片化、被廉价传播、被流量吞噬,我们最终失去的,是电影带来的震撼、沉浸和纯粹的快乐。



从偷拍到全球反偷拍

当然,全球电影产业早已意 识到屏摄的严重性,尤其是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反偷拍行动愈发严格,反屏摄已经成了电影行业共同的战役。

美国: 铁腕立法 + 高科技监控


美国是全球反屏摄立法最早、执行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电影拍摄和盗版预防法案》(CAMCORDING ACT) ,明确定义影院偷拍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 三年监禁,并处以巨额罚款。大多数影院都配备了夜视摄像头、射频探测器等反偷拍设备,一旦发现异常,影院工作人员有权直接报警处理。

2013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名男子在影院用手机拍摄《雷神2》片段,短短几分钟就被工作人员发现报警,最终该男子被判处监禁,并支付巨额罚款。

2019年,一名男子因在影院录制《冰雪奇缘2》并上传影片片段至社交媒体,被控违反版权法,面临 最高五年监禁 和 25万美元罚款。


美国对屏摄的打击力度极大,在美国,屏摄可不是随便玩玩的小事,而是妥妥的刑事犯罪。

中国: 加大打击力 度,春节档、暑期档严防死守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对屏摄的态度同样。2010年起,国家广电总局和公安机关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影院在高峰档期加强巡逻,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许多院线已配备 夜视摄像头,部分影院甚至采用 AI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识别可疑的录像行为,并自动报警。

2023年春节档《满江红》事件:多名观众因在影院屏摄并上传短视频平台,被公安机关拘留,部分违法者还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个人信用评级。

2018年《红海行动》盗摄案:一名男子在影院偷拍多段视频,并上传至盗版平台,被警方迅速锁定,最终被判处 六个月有期徒刑。
屏摄不仅会破坏观影体验,还会让偷拍者付出实实在在的法律代价。

中国香港:铁腕处罚,专业人士也难逃一劫


香港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阵地,对屏摄的打击手段堪称“雷霆行动”。《版权条例》 规定,影院内屏摄最高可判罚 50,000 港币,并监禁 3 个月。

2020年,《拆弹专家2》上映期间,某影院发现有人偷拍关键剧情,立即报警,警方到场后确认该男子已录制超过10分钟,最终被罚款,并终生禁止进入该影院。

此外,香港电影节对屏摄更是零容忍,某知名媒体就曾因屏摄行为被直接取消资格。这种“不留情 面”的处理方式,也证明了电影行业对于屏摄问题的高度警觉。


日本: 重刑伺候,技术防御滴水不漏


日本的电影行业对屏摄的打击极为严厉,甚至比许多国家更早采取行动。早在2007年,日本就修订了 《著作权法》,明确规定 未经授权录制电影内容即为犯罪,违法者最高可判 10年监禁,并处高额罚款。

2019年,一名观众因为偷拍并上传《天气之子》的重要片段,被警方追踪,最终被判 一年有期徒刑,并被禁止进入影院三年。

日本影院的技术防御极为完善,夜视监控、人工巡逻、AI监测等手段多管齐下,确保屏摄行为无法得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