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有自己的房间真好,即使是租来的 ·  11 小时前  
单读  ·  过年回家,爱的期盼,爱的逃离 ·  4 天前  
单读  ·  西瓜保甜,种西瓜保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张五常:风雨时代的钞票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7-31 22:36

正文

作者: 五常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

话说在扬州我花尽身上带着的钱,向地摊小贩购入了千多张旧钞票。 这些钞票最早是一九一○,最迟是一九五三(共产当道矣)。 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堪回首,可泣而不可歌也。


回家后我花了一整晚审阅这批旧钞,觉得有趣或不明所以的地方不少。 兹仅选八项以飨读者:


(一)我找到四张一九三四年发行的壹圆钞票,被一个胶印掩盖着「中国农工银行」,而在其下补加「中央银行」,钞票两面的中、英二文皆如此盖上,四张一样。


泱泱大国,主要银行改名也懒得重印,其马虎溢于票上,可谓奇观。


(二)千多张旧钞中只有三张差不多是全新的,皆由「美商北京花旗银行」发行,纸质一流,印刷精美。 五元及十元的是一九一○年,一元那一张是一九一九年。 奇哉怪也的是,三张钞票都是在横中切断,切得整齐,然后用两张同值的钞票的上半部以胶水黏成一张。 这样,钞票上下如倒影,只是号码上下不同!


因为钞票极新,而上下以胶水相连又造得天衣无缝,显然不是出自今天小贩之手。 我想来想去,一个解释是发行者不想持钞者看到原来钞票的下半部,而钞票看来是在美国印制,所以一时间赶不及重印。 但为什么一九一○与一九一九的皆如此?


(三)有十多张一九三○年由广东省银行发行的钞票,印上「银毫券」之名,且说明「凭券兑换银毫」。 这摆明是以银为本位,以银作保障来增加信心。 问题是,一个大的银毫可以变小,而银的分量下降仍可叫作银毫。 所以银行若要出术,或与政府串谋欺骗,易如反掌也。


我看这些银毫券的第一个反应: 是骗局! 真诚的银行发银本位券,怎会不说明纯银的重量?


(四)更大的骗局是那大名鼎鼎的「关金」了。 当然由中央银行发行,我手上有的最早是一九三○,最后是一九四八。


关金是以金为本位,一元说明是一个金单位,十元是十个金单位。 后来贬值,钞码越来越高,五万元就说明是五万个金单位。 没有说明的,是一个金单位究竟是多少金。 更过瘾的是,在整张中文的钞票中,「金单位」(Gold Unit)却用英语。


这个明显的骗局,在中国竟然大摇大摆地施行了起码十九年。 要是今天任老弟志刚出这一招,香港人不把他杀了才怪! 炎黄子孙毕竟是学精了。


(语曾、任二兄: 为什么香港今天的钞票不印明七点八元兑一美元? 虽然要经发钞银行去兑换,但这是事实,而金管局没有意图行骗。 说明了可增加信心,但要改兑换率时则要发行另一种钞票,比较复杂了。


(五)找到二、三十年代好几家私营钱庄——如「陆宜和」、「黄山馆德泰昶」之类——发行的钞票,显然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冇王管」的自由货币制,到了民国就与政府争食的。 海耶克生时极力提倡的自由发钞制度,在中国早已存在。 我想,在太平盛世,如清康熙至乾隆的百多年间,这种自由银行(钱庄)制应该有很理想的运作。 我又想,今天数以千计的中国年青经济学者,怎可以放过这个绝对是一级的研究题材?


我手头上有的十多张钱庄钞票,有些如合约,有些如凭单,有些则像政府发行的钞票一样。 一张钞票其实是一张合约——我在三十年前就说过了。 民国时期的钱庄钞票,有以一串铜钱为本位的,称为「一吊」,也有以政府骗人的「大洋」为本位的。 政府行骗,一些钱庄也就乐得同流合污,过瘾一下。


(六)找到两张有毛泽东肖像的钞票,都是五百元的。 东北银行的是一九四七,长城银行的是一九四八,二者皆印上中华民国的年号,此一奇也; 钞票上没有说明任何保障,此二奇也。 想当年,老毛靠打游击得天下,所以自制的钞票也「不拘小节」。 但当时市场信不信,通用不通用,则有待考究矣。


(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一九四八及一些一九四九的用上中华民国的年号,但一些一九四九的已改用公元年号,此后就淘汰了「中华民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