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羊史记
「鱼羊」意为「鲜」,鱼羊秘史,访远古之鲜,揭万世之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锤哥看楼市  ·  原来这些事,过去都没有多久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双静如 张萍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鱼羊史记

抗战时,他从日军枪口下拯救了30万中国百姓,一位不该被遗忘的中国「难民之父」

鱼羊史记  · 公众号  · 历史  · 2018-10-28 20:00

正文

文:鼓浪隐士


在抗战时期,有不少外国友人出于崇高的国际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向处于民族危亡中的中国人伸出援手,与中国人民一道同舟共济,并肩作战,为抗战的胜利以及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饶家驹(1878~1946),字轶才,生于法国洛林地区。父亲是著名工程师,母亲为美国籍。抗战时期他担任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



而在惨烈的淞沪会战中,有一位独臂的法国人,在上海设立安全区,给困境中的难民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从日寇炸弹、刺刀的危险中,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他就是被称为“上海拉贝”的法国神父饶家驹。


饶家驹(RobertJacquinot de Besange,S.J.字轶才)于1878年生于德法边境洛林地区的桑特市,其父工程师家庭。年轻时,饶家驹出于虔诚的信仰,加入了著名的耶稣会。并在英国、比利时等地修院深造,掌握了不少知识。





1913年,饶家驹来到上海,他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并喜爱中国文化、习俗。史载:“拿起筷子来吃饭,读中国书,讲中国话,跑到乡下去,和民众打成一片”。饶家驹颇有语言天赋,除了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语外,普通话与上海话也讲得流利,这为他后来参与难民救助,游走于各方势力,提供了方便。



(图)上海市民收藏的饶家驹照片



饶家驹除担任虹口圣心堂的神父外,还负责过外国侨民的童子军训练以及万国商团的随军神父。当然他还是徐汇中学公学的学监,教授法文与化学。据学生回忆,饶神父宅心忠厚,和易近人,长于筹划,勇于执行,极有决心的人,是个出色的教师。


但是在一次化学教学中,饶家驹不幸被炸伤,从此失去了右臂,因而被称为“独臂神父”。但谁能想到,饶家驹就靠着一只左臂,竟在日后救助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1932年,日寇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向上海发起进攻。十九路军在蔡廷锴将军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可战事一起,大量平民深陷战火之中,在闸北一带尤其如此。于是,饶家驹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负责难民、伤兵的救助工作。


由于饶家驹在上海多年,跟各方势力打过交道。于是利用早年建立的社会人脉,出面与各方交涉,成功地使交战的中日军队停火四小时,救出闸北战区的难民和十九路军的伤兵。他的义举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肯定。



(图)“8·13”淞沪抗战爆发后,涌向法租界铁门的中国难民。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开始其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淞沪抗战爆发后,成千上万来自上海、江浙等地的中国难民为了躲避日寇的屠刀,纷纷涌进中立的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南部分)、法租界。史载当时难民潮最高峰时达“七十万人左右”。





早在淞沪抗战爆发时,时任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饶家驹已在考虑设立难民区。他认为,上海战事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必然产生大量难民,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区。饶家驹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外慈善团体的支持,他先在复旦大学操场、徐家汇等地建立了6所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万多。



(图)法文地图上的南市难民区(图中黑色部分为难民区,北部为法租界,东部为黄浦江)



随着战事的进行,难民人数剧增。饶家驹发现法租界与南市交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上,有大量难民流离失所,萌发了设立“南市难民区”的想法。他再次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中国、英美法等国以及日寇己方间游走,呼吁,终于使各方同意建立安全区。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南市难民区,饶家驹安全区于11月9日正式成立。当天就收容难民2万多人。最多曾有收容所130余所,收容难民30万左右。



(图)当时的南市,难民聚集在法租界外



饶家驹认为安全区“不受任何形式之攻击,不设武装军队军事机关,亦不作武装的敌对活动之行为。”“为人道起见,皆愿保护非战斗员”。难民区建立后,饶家驹差不多每天都到那里工作。他不顾生命危险,与难民共患难,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虽然身在非交战区,日寇也答应不骚扰安全区。但危险也是时常降临。毕竟有些日本兵,并非善类,会搞点小动作。比如有一次,饶家驹在视察时,其黑色圣袍被飞来的弹片撕裂出长长的口子。还有一次,鬼子不满他的行为,用枪顶着饶神父,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



(图)上海豫园难民区旧照



对于“饶家驹安全区”的情况,学者苏智良指出:“在南市有几个主要的难民营所。设在教堂、城隍庙、庵堂、清真寺、学校、公所和饭店中。还有一些商店及空置的民居也收容了一些难民。尤其是城隍庙在安全区开放后的几天里,充满了成千上万惊慌失措,从战争的猎杀中逃脱出来的人们。”


面对至少有30万嗷嗷待哺之口。饶家驹以‘国际红十字会难民救济委员会’的名义,到处呼吁,号召各界人士为难民募捐。经过他的四处奔走,不仅在国内募集了70万元(法币),甚至还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拿到了70万美元的资金。





有了资金保障,难民得以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史载:“难民区内总共有9个发放免费大米中心,城隍庙是其中之一。难民区每天为60000名难民提供每日所必需的食物。后来,共开办了24个粮食分发中心和24个集体食堂。”此外,饶家驹还在安全区内开设了医院、残老院等机构,服务难民。



(图)饶家驹与驻华英国陆军司令斯莫利特视察南市难民区



饶家驹的善举,在当时就得到各方肯定。1938年3月9日,蒋介石向饶家驹致信感谢,信中表示: “寇氛张盛,淞沪沦陷,我同胞锋镝余生,重遭荼毒。……贵神父及难民救济委员会诸同仁,抱己饥己溺之怀,施解衣推食之仁,奔走勤劳,迄今不懈。中正忝主戎行,缅怀弥感,用特专函,代表全民,敬致最诚挚之谢忱。”


饶家驹所开创的难民救济模式在不久后,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被南京城里的贝德士、拉贝、魏特琳、约翰马吉等等国际友人所有效法,他们学习饶家驹的方式,在南京设立安全区,保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让他们得以摆脱日军的屠刀。





饶家驹不但造福了中国难民,更对世界难民救援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据阮玛霞所著《饶家驹安全区》一书记载:“饶家驹开创了‘二战’难民救济的新模式。后来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国际安全区’模式,就是采用了‘饶家驹安全区’模式。欧战爆发后,西方各国也是采用了这一模式救助难民。”



(图)饶家驹和难民区内的孩子们在一起



更为重要的是,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第四公约》诞生,旨在更好地保护饱受战争袭扰的人们,而饶家驹神父提出的战时的平民保护条例,被列入国际公约。可以说,饶家驹的义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940年6月16日,当时饶家驹的家乡正遭遇纳粹德国的侵略,他为了救援自己的同胞,只好离开他所热爱的中国,到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他回国前曾言:“渠旅华甚久,以中国为第二故乡。”“中国就是我的故乡,我深爱中国,此次虽暂返欧洲,不久还是要回来的。”





只是,由于欧战局势紧张,饶家驹只好投入到新的救助工作中。并于1946年9月10日,在柏林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因积劳成疾而安息,未能再回到华夏大地。


但知恩图报的中国人没有忘记在危难中救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2017年12月14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城隍庙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以纪念饶家驹在抗战时期,救助难民的贡献。


作者:鼓浪隐士,鱼羊秘史签约作者。80后鼓浪屿人。喜欢阅读,涉猎宗教,历史,军事、民俗等学科。自2009年以来,研究宗教历史与现状,并在《天风》,《福建宗教》等杂志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