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远近
从民艺出发,带你亲身体验、参与、创造属于中国的美学。 官网 www.far-near.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远近

滕艺:“现代民艺如何活着,首先是保护”| 民艺青年故事 X 010

远近  · 公众号  ·  · 2017-08-06 09: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她说:“民艺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逆行,死守or改变,这是个问题。”在与远近一同去完云南南碱村考察后,对现代民艺存活问题有感而发的滕艺,为我们带来了她眼中的——“现代民艺如何活着”。


全文大约1500字,阅读大约8分钟

▼▼▼▼

分享者

滕艺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学生


保护中发展,前提是保护


将传统技艺在保护中发展,首先就是保护。 最重要的要加强村民对传统文化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自身形成保护传统技艺的意识。


在南碱村建立的花腰傣文化传习馆,大大提高了村民对自身文化技艺的认知。传习馆陈列了竹编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服饰的图案、织布机等等。这些村名平时不予以注意的生活用品,经过学者的收集、科普和展示,使村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生活用品,也是传统技艺的体现,是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


从儿童的教育入手也很重要,新一代的孩子是南碱村的未来,他们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和看法决定了传统技艺未来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的重要,让儿童愿意去接触和继承而不是“嫌弃”尤为重要。

△南碱的古法红糖△

不应随意的取舍和改进

传统民族手艺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中,进行了一些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得传统手艺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大环境。这些改变的正确与否要看是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以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改变确实有益于提高传统手艺的经济效益。但是以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些改变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


例如白大哥的红糖制作技艺,由原始的“糖车”压榨法变为机械压榨。“糖车”压榨是制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糖车”的发明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糖车”压榨方法从 商品经济角度 来看就是效率低下的“糟粕”,然而从历史 文化保护角度 来看就是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精华”。

△南碱的古法红糖△

机械的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也破坏了传统手艺。传统技艺经济化发展有一个大前提:不能将传统技艺世俗化、市场化、批量生产。“应当把文化的非市场价值置于文化的主体地位予以保护。”


发展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在保护的大前提下。 现如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对传统技艺有很大冲击,但是每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同,不能准确地区分精华和糟粕; 不应该随意的对传统技艺进行取舍和改进

△滕艺(右二)和远近的小伙伴△

在保护中发展经济利益

其次是将传统技艺在保护中发展经济利益。 但是要坚定保护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改变的方向。


传统技艺独立于市场之外存在很难,传统技艺自身应当具有生命力,仅靠政府救助维持是不够的。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民间传统技艺还未列入非遗保护名列,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自身产生经济效益。


传统技艺的经济效益 不管是作为手艺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附属价值,都 是自身生命力的体现,是经济大环境下生存的有效竞争力。 尹邵平教授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相互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使继承和发展,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兴旺发达。”


现在农村贫困是传统技艺流失的一大原因。农村贫困导致文化退化和衰落;导致生态被破坏以及人民生活的环境恶劣。在现代化、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技艺在没有经济价值的情况下很难继续维持。

△南碱竹编艺品△

以白大叔的竹编为例,从生活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型,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兴趣。一个竹编筐游客想买不方便携带,买回去没有使用价值,装饰性也不强,因此改变后的竹编艺术品更满足游客的需求,保留竹编技艺的同时,增加了竹编技艺的经济效益。


虽然现在竹编并不是白大叔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这种由生活用品向艺术品发展的转型是很有发展空间的。所以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要求手工技艺要做出改变,但是改变的不应该是技艺和原材料,而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 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民族传统手艺的经济效益。

文案:由滕艺提供,伍仁整理,版权归原作所有

图片:由滕艺提供,版权归原作所有


远近近期云南社会创新之旅,

欢迎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