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局惊艳,它差点成为今年的动画“神作”?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大歌声里的山中侗寨,存放着当代人的诗和远方 ·  3 天前  
新周刊  ·  应届生认定标准,这座一线城市放宽了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问茶安溪,什么是铁观音?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一个三十四年汽车老将的“仗义执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花生当自强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04 17:19

正文

你爱吃花生吗?

我爱吃。


五香的,油炸的,盐水煮的,芥末味的,熬成浆的,磨成粉的,藏在牛轧糖和五仁月饼里的,打成酱抹在面包片上的,宫保鸡丁和八宝辣酱里必不可少的……

或许是爱屋及乌,反正古龙笔下的叶开之所以成为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小李飞刀的唯一传人,神刀堂堂主和魔教大公主的独生子,白富美金钱帮帮主的拉拢对象,人家给自己的定位却是——花生帮帮主。

不过,咱得承认,花生帮最近的生意不太景气。


首先,花生这东西,用上官小仙的话说,“一文钱可以买一大堆”,换作经济学家的定义,属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上升后会减少消费的低档产品(inferior good),改成“手机先吃党”喜闻乐见的说法呢,就是朋友圈里晒出来明显逼格不高。

正因如此,虽然一小瓶夏威夷果的价钱可以在菜市场里秤好几斤红皮花生,而只有13%榛仁成分、以糖和棕榈油为主的Nutella巧克力酱至少比含有85%花生、含糖量仅为前者1/7的Kraft花生酱贵一倍,但逢年过节,先富起来的人民群众还是更愿意多花点钱买个高大上。

生活不易,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当不成钱多多,难道还吃不起个开心果?


但对于我这个学院派科学记者来说,有阵子越来越少吃花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行走江湖,安全第一。

多年来,以美国儿科学会为代表的英美育儿指南都会相当严肃地对父母发出警告,尽量推迟甚至避免让孩子食用花生,因为可能带来两个致命风险——花生过敏和气道异物梗阻。想要直观地了解花生过敏是啥样,不妨找出《生活大爆炸》第一季,里面误食一点花生后一秒钟变猪头的霍华德,事实上在患有花生过敏症的人中,还要算是轻病号,严重者可能短时间内就会窒息死亡。

而在2008年7月发表于《国际儿童耳鼻喉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的论文中,研究者分析了美国1429例儿童因吸入异物导致气道梗阻、被送入急诊室抢救的案例后更发现,排名第一的高风险食物,就是花生。


为了口吃的冒着把命搭上的风险,要是河豚也还算值当,花生?还是算了吧。

然而,发表在《营养学杂志》(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却为眼看着大势已去的花生扳回一局。对15名健康的胖子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膳食营养学研究小组发现,每餐摄入80克花生的那一组被调查者,餐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居然要比摄入同种膳食但不吃花生的对照组低32%。

这个结果事实上是颇为挑战惯常的认知的。通常,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后,人们的血脂浓度都会急剧上升,而这种波动是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增加心脏病风险的重要诱因——一时酣畅吃下去的肥甘厚味,终会变成伤心小箭。但出人意料的是,虽然花生属于典型的脂肪含量占自重近一半的高脂食物,但至少在这项小规模的试验中,它却显示出神奇的抵消餐后血脂急剧上升的能力。

研究者指出,一种可能,是花生中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起作用。听起来耳熟?没错,同学们花大价钱海外代购的初榨橄榄油和深海鱼油,最主要的健康卖点之一,就是富含这两种有益心血管的“好脂肪酸”。但下次去超市时,不妨拿起瓶花生酱看看成分表,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每100克花生酱中含有的51.3克脂肪中,有35.7克是单不饱和脂肪酸,还有5.2克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了,一勺花生酱里(22克),还附送占每日推荐摄入量24%的烟酸和13%的镁。前者对于维护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其生物活性形态烟酸胺更是众多美白、防晒、控痘和抗氧化护肤品中的秘密武器。而后者的缺乏,早已被证实与精神紧张、易于疲劳、骨质疏松、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当然,所有这些有益成分,都可以、也不难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而鉴于这项最新研究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的局限,也犯不着一夜之间把花生捧上天。


然而,关键在于,它给我这个差点儿变节的花生帮群众提了个醒:对花生的嫌弃和恐惧,到底有多少源自扎扎实实的科学证据,又有多少,不过是消费主义和偏见污名化的产物?

事实上,顺藤摸瓜地在数据库里搜索一下与花生有关的研究,一直有微弱但坚定的声音,在试图为花生平反:

——除了消费者个体层面上的好处,花生作为一种在贫瘠的沙化土壤中也能生长、耐旱耐高温的高效固氮增产轮作作物,被许多农业研究者当成对抗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粮食减产、全球饥荒的新希望;

——在媒体中被大加渲染的花生过敏的风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白人优越主义的影响。一方面,高加索人种因为基因原因对花生和坚果类蛋白缺乏抵御机制,因此比蒙古人种的亚洲人更易发生花生过敏。而且,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指出,以烤、煎、熏为特色的西式干式烹饪法(dry-heat cooking)加工同样食材,要比蒸、煮、炖等湿式烹饪法(moist-heat cooking)更容易令人出现过敏反应。但即便如此,成年白种人的花生过敏率也仅为约1/200,甚至抢不到致敏食物排行榜的头名。

猜猜老大是谁?

鸡蛋。

牛奶和奶制品排第三。

另一方面,排在致敏食物榜老二位置上的花生,很多时候还要替排老四的坚果背锅。没错,虽然花生常常与榛子栗子核桃相提并论,但从植物学分类上看,花生却是豆科植物,而后面几种长在树上的树果(tree nuts)不但与土包子花生有阶级出身上的显著差异,其过敏机制也与花生过敏有异。这就意味着,对榛子仁碧根果过敏的人,未必也会对花生过敏。

——而在2008年那项关于气道异物梗阻风险的研究中,当放下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后,你会发现,虽然花生卡喉的发生率高,但致死风险最大的食物,其实是热狗香肠。与它们同列为“十大危险食物”的又有谁呢?

胡萝卜,带骨鸡肉,棉花糖,肉,爆米花,带骨鱼肉,葵花籽,苹果,硬糖块,泡泡糖球……

……

亲爱的,地球太危险了,咱们还是去火星吧!

……


我姥姥祖籍山东高密,一手油炸花生米做的出神入化,自称大字不识一箩筐,但却有一肚子的格言警句,比如“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基本上,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孟子“虽万千人吾往矣”的通俗版。

与此同理,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消费时代,花生帮虽然比不上金钱帮架势大派头足,但咱们的帮主叶开同学还是很靠谱的啊:

花生好吃

还能带来快乐

而且就一样帮规:

“不许别人杀我的朋友!”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我们真的拥有亲密关系吗」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