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的《下塔吉尔宪章》、我国《无锡建议》等对工业遗产作出的界定。工业遗产既包括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专委会秘书长张谨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非物质工业遗产的重要意义。
“很多老厂都有档案、年鉴,记录了我们的祖辈、父辈在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保留了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和重要的记忆片断,这些都应该让公众知道。特别是‘9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如果不向他们讲,他们就不能理解这些东西承载的价值,也就很难从情感上产生关联了。”张谨说。
在博物馆的建馆筹备过程中,为展现出景德镇老厂区多年来形成的社区文化、历史记忆,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各个年代的历史见证者和重大事件的经历者300多人,征集实物、资料千余份,采集职工信息25000多条。
收集上来的实物,除了工具、设备,更多的还是“小东西”:出入证、菜票、理发票、文化用品券、冷饮票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点点滴滴地见证着老厂区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前很多博物馆都是讲大历史,但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集体精神。”张杰说道。
除此之外,在张杰看来,修复老厂房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一次展现:“很多老房子的图纸都不是特别精准,材料也和当年不一样,在技术上也有差异,很多工人甚至都不会砌砖了,这一切都要共同研究、磨合,才能尽量达成满意的效果。”
例如,厂房屋顶过去是木制结构,但是“这个房子并不是文物,如果用木头修复,是通不过国家的消防规范的”,因此,张杰和团队使用了钢结构,“但是钢结构的排布方式、材料尺寸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传统结构的特色。”
对于修复老建筑,张杰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考量:“国家其实应该建立一套新的适应老建筑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甚至是规范,比如修复老房子的建筑材料在价格、审计上应该如何计算,在消防安全上应有怎样的规定等。”
张谨也表示,在老建筑的修复中,如何解决修复材料与现代规范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是工业遗产在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建筑肯定是历经好多年了,如果在修复设计时还要考虑怎样改动才能满足现代规范,在实操过程中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一块需要在实操的环节打通政策上的壁垒,要不然无法按照现在的标准使用它。”张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