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出自:
豆瓣用户
@
刹那乌托邦
,经作者授权转载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时间管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常自诩为“懒人”的群体,寻找一种既高效又易于坚持的时间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了
「时块管理」
这一概念,它不仅能够帮我更好地规划日常,还大大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时块管理」?
时块管理的核心理念源自于《心流》一书中的时间分配理论,将日常活动分为
“生产类”、“维持类”和“休闲类”
三大类别。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哪些活动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哪些是维持现状的,以及哪些是放松身心的。
结合我在《福格行为模型》中学习到的理论
“动机+能力+提示=事情能成功”
:
动机(Motivation):
指的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的意愿或欲望。动机可以由内在因素(如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情感状态)或外在因素(如社会压力、奖励、惩罚)驱动。
能力(Ability):
指的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的容易程度。如果一个行为对于个体来说很容易,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去执行它。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金钱、体力、技能和环境等。
提示(Trigger):
是触发行为发生的信号或提示。提示可以是外部的(如提醒、通知、环境线索)或内部的(如情绪、想法、习惯)。有效的提示能够及时地引导个体注意到并执行某个行为。
《心流》中提到:要将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协调到一致。
“我必须”和“我想要”是否可以达成统一?
我开始思考到底该如何去做。
如何实践「时块管理」
首先,我把自己的时间拆成了“生产类”、“维持类”和“休闲类”,并且
把工作内容的顺序和个人内容的顺序尽量归并
,也就是能一起做的事情一起做了。比如公司规定每天10点前要写日报,每周日10点前要写周报。我会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一并把我个人的成长总结和心得体会一起做了。
其次,为了降低记忆难度和减少杂念,可以
将日常计划明确地写下来,并放置在显眼的位置
。比如做某项任务的时候发现东西没买,又跑去买东西,导致之前要做的事情又被拖延和打乱。这样,我们不仅能够随时提醒自己,还能在需要时迅速找到下一步的行动指南。
此外,
每个生产类活动应安排在一小时以上,以锻炼专注力
,因为1个小时对你专注力的锻炼大于4个25分钟。但也要注意
避免过长时间的单一活动,以免效率下降
。但是最好不要时间太长,可能导致大脑产生惰性,效率会变低,这时可以将2个同大类的主线任务切换着进行。(不要生搬硬套,当你达到心流状态浑然忘我的时候也不要去强行切换)
比如,我喜欢工作忙累了就打字,英语读烦了就看看听英语播客(听着就很烦人对不对,没关系,你只要有这个概念不要跨大类来回切换就好了)。
在主线之外的好习惯,如果你想做,就要当作嘉奖自己的点心,不做结果的要求,做不到也没关系,自己已经很棒了!做到了习惯要
及
时奖励自己
,及时捕捉自己的思想灵感,把自己偶然的高光变成你的性格里的常态:“我的光辉经由你而被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