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天学点HR
每天姐,想做女侠的HR网红小姐姐,只为HR同行们分享最实操的干货,只用最平实的文字撰写职场,让高大上理论见鬼去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每天学点HR

小米su7惨烈车祸刷屏,雷军跌下神坛?

每天学点HR  · 公众号  ·  · 2025-04-02 13: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 源 | 每天学点hr

作 者 | 秋天


前几天,小米SU7智能驾驶电动车发生了一场令人揪心的高速车祸。


小米su7在高速路段以97公里的时速撞上混凝土护墙,造成车内3人死亡。


图片


这场事故不仅让小米股价蒸发800亿,更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刻反思。


雷军曾说: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但这场车祸让我们不得不问: 科技的乐趣,是否以安全为前提?


这不仅是小米的危机,也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一次震动。


图片



01

技术与人的双重迷雾


要理解这场事故,我们需要拆解问题的本质。


1. 技术的局限


根据事件数据,小米SU7的智驾系统在116公里时启动了强减速,并发出“2秒接管预警”,随后系统退出,车辆以97公里时速撞墙。


然而,系统退出后并未持续减速,驾驶员也仅轻踩刹车,导致车辆失控。


更重要的是,这段危险弯道并未被系统数据库覆盖,无法准确判断风险。


这暴露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通病—— 数据库覆盖有限 ,面对未见过的场景时常 “束手无策”


2. 人性的弱点


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系统过于信任,认为车可以“自动驾驶”,却忽视了现阶段技术仍需人类随时接管。


这种轻敌和依赖,让事故变得不可挽回。


事实上,智能驾驶并 不是“自动驾驶”,而是“辅助驾驶”。


但许多用户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区别。


3. 舆论的次生灾害


事故后,小米的官方公告被解读为将责任推给死者。这种表态直接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图片



02

行业的三大问题:速度与安全的竞速


这场车祸不仅属于小米,也属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它暴露了行业背后的三大问题:


1. 研发周期压缩


传统车企需要5年时间验证一款新车,但新势力往往只用2年就能量产。


看似是效率的奇迹,实则是安全的隐患。


很多潜在问题根本来不及发现,就匆忙推向市场。


2. 成本优先逻辑


智能驾驶技术依赖庞大的数据库,但覆盖所有工况的成本极高。


数据显示,未经验证的工况占比超过70%。


这意味着大部分场景下,系统只能“见招拆招”,但在关键时刻却可能“掉链子”。


3. 用户教育缺失


很多品牌用“自动驾驶”的字眼吸引用户,但实际上只是“辅助驾驶”。


这种宣传误导让用户对技术能力产生认知错位,埋下了安全隐患。



03

从薪酬体系看智能驾驶的管理问题


表面上看,小米SU7车祸是技术问题,但深层次上,它反映了企业对资源配置和价值衡量的失误。


这里,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公开课 《薪酬体系设计方案班》 中找到一些启示。


1. 安全冗余也是岗位价值的一部分


智能驾驶研发岗位的价值,不仅仅是开发出高效的算法,更在于能否覆盖更多复杂工况,确保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稳定性。


这种“安全冗余”虽然增加成本,却是对岗位价值的全面衡量。


如果企业在评估岗位价值时忽略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资源倾斜到“速度”而非“安全”。


2. 时间压缩的代价


研发周期过短,导致 岗位价值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小米SU7的研发周期被压缩到不足两年,导致智驾系统的数据库覆盖率不足。


这种“快产出”逻辑,牺牲了岗位价值的深度。


3. 安全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传统车企常以量产速度或市场表现作为研发团队的绩效指标,但 智能驾驶行业应设立“安全质量系数”,将部分奖金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测试指标挂钩。


比如说,小米可以 用“安全绩效”替代“速度奖金”,倒逼技术团队对产品安全负责。


说在最后


智能驾驶行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狂奔,但问题是, 当上市速度成为KPI,安全冗余还剩多少?


或许,是时候建立新能源时代的 “汽车安全红皮书” 了。


它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份行业的道德底线。


科技的乐趣,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否则,再多的创新,也只是一场危险的冒险。


薪酬设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因为它的复杂性,才让它成为HR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很多HR在薪酬方面都存在短板,尤其是要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薪酬体系时,常常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面对各种问题更是摸不着头脑。


如果你也想快速掌握薪酬核心技能,强烈推荐来参与我们的 《薪酬体系设计方案班》 公开课,我们将带领大家动手设计一套与企业战略高度匹配的薪酬沙盘。


成果展示:


图片


上图 展示了薪酬等级体系的分布情况,涵盖了不同职级(1-18职等)的薪酬范围及对应岗位类别。


1-9职等:

对标外部策略,参考市场50%中分位值。


10-18职等:

对标外部策略,参考市场50%-75%中高分位值,销售与研发岗位更对标市场75%分位值。


下图为多家企业财务与人力数据对比,含营收、利润、人效等核心经营指标。


为企业提供清晰的薪酬分级依据,支持内部公平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平衡。


这套课程最贴心的地方在于真实场景的实战模拟。


我们专门准备了不同层级岗位的实战案例拆解,从总经理到车间工人,从程序员到销售冠军,每个角色都有量身定制的薪酬方案参考。


课程讲师夏智老师,拥有20年+国企/名企项目经验,从战略解码到薪酬激励全覆盖。


课程中,我们特别设计了“效益联动模型”的实操环节,帮助学员将理论落地到实际工作中。


学完这门课你会发现,原本让人头大的薪酬分析报表,其实就像解数学题一样有章可循。


2025年课程排期:

4月18-19日 深圳(火热报名中!)

5月23-24日 北京(火热报名中!)

6月27-28日 上海(火热报名中!)


⚠️ 席位有限!已有5家企业团报锁定名额,企业内训可定制,满员即封班!


点击阅读原文,咨询专属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