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评级的艺术
作者:susu
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中期票据违约了。
按理说我应该兴奋。作为内评,发生在别处的违约,都是凸显重要性、升职加薪预期爆棚的时刻。
但我却陷入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来源于资本市场对评级公司的“过度宽容”。丹东港集团违约,评论质疑企业没有提示风险怎么就直接违约了;而对评级公司断崖式下调级别,评论反应很平淡,只是作为事态最新进展做了简要说明。违约的路径变成了:企业自行预警:我已经快不行了,大家小心啊;然后如期发生实质性违约;最后评级公司下调级别确认?
你可能会替评级公司辩解:不对,半年前,评级公司就预警了啊。确实,半年前评级公司将丹东港集团的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但展望调整算不算预警?算!但是,当时的信用等级是AA。AA是什么概念?评级报告中的定义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而展望为负面的含义是:“存在较多不利因素,未来信用等级调低的可能性较大”。最新给的级别C的含义是:不能偿还债务。
什么时候体检中心变成了死亡鉴定机构?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半年前的评级报告体现出来的信息是:体检结果还算健康,但有几项指标明显异常,需定期检查,如继续恶化就要就医。但这还不到半年时间,就越过病危通知直接宣布死亡?
评级公司在丹东港集团的评级中明显存在失误。其实仔细看半年前的评级报告,丹东港集团的违约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其优势是虚无缥缈的,而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
丹东港集团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据评级报告称,公司实际需在2017年偿付的债务合计分别是公司2016年底流动资产和非受限货币资金的1.94倍和81.03倍。公司货币资金基本受限、应收款规模大且回收前景不明朗,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很差。试问这种情况下,偿债资金从哪来呢?政府抑或金融机构?如果是,支持动机呢?
这就涉及到评级报告异常“诡异”的优势分析。回溯评级公司对丹东港集团的评级,优势是越写越少。展望调整为负面的报告中首页优势有两条:公司……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2016年,公司货物吞吐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一年的吞吐量和营业收入增长也算优势?看来分析师也实在是挖掘不出企业更亮的点。但后面的数据已然自行打脸。2017年1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16%;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60%,净利润同比下降22.57%。
重点再来看看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早期初评报告里,确实是有政府支持的具体类型和力度。但半年前的报告里,此前提及的支持要么仍停留在文件层面,要么优惠期限早已过,但跟踪评级的报告依然延续原有说法。遍寻评级报告,与政府有关的只有拖欠款。难不成政府拖欠的回款随意性很强的工程款也算支持?
“政府支持”在信用评级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尤其是对这种自身财务风险大,对外部融资环境高度敏感的企业,政府为什么支持以及会以什么形式支持,都是评级中极为关键的分析环节。评级报告中就在首页轻描淡写一个获得支持就完事?
资本市场对评级机构评级失误“宽容”的背后是失望,甚至绝望。最严重的惩罚是不在乎,沉默比指责对关系的伤害更大。人际交往中,如果有矛盾还在吵,还在闹,那说明彼此在乎,对关系修复仍抱有很强的愿望;而一旦对方做什么都无所谓,说明彼此已渐行渐远。
批评是因为仍抱有期望,是对被批评者的尊重。当投资人认为:评级公司也不容易,人员流动那么频繁,都是小朋友,风险判断不准可以理解,罗列数据没有观点可以原谅时,那对投资人而言,除了监管部门要求的符号以外,评级机构还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