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当公司就剩下我一个人,领导说... ·  3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大S感染的日本流感,有什么特别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广州东山口,为什么不能拆?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20-11-23 08:20

正文



傍晚的东山口,正是“学生哥”们放学的时候。
这里路面不宽,附近学校的学生们结伴回家,断断续续就形成了一条长龙。
在不远处的署前路小学门前,聚集了一大群来接孩子的妈妈们。 走出校门的孩子们,一来到妈妈身边就忍不住分享起今天所发生的趣事。


来来往往的人流里,城君还捕捉到几个拿单反的年轻人,对着街边建筑一通猛拍。
近一个月来,到庙前直街这里拍照留念的老广人很多很多,怕是都拍了上万张照片。
或许。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通过那一万多张照片来回忆这条美食街了。
回过头来,老东山人何竟迅正好和小汤老板寒暄完,走出店门。

何竟迅和小汤老板的合影

小汤老板是江西人,在庙前直街开了一家小面店近十年,早已把东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何竟迅笑着说,小汤老板是他的“闺蜜”。
事实上,这条街上很多小店的老板何竟迅都认识,也很熟络。
从1958年随父亲搬来东山到现在, 今年已经是何竟迅在东山的第62个年头了
在这62年里,他见证了东山的崛起和兴盛,改造与变迁。
何竟迅的爷爷是美国华侨 ,要融入东山的华侨圈子对何竟迅来说,不费吹灰之力。

热闹的庙前西街。图/微博@川岛口十

东山的建设,离不开归国华侨的付出,或许也只有华侨子弟的生活才能刻画出当年东山真正的模样。
但何竟迅那一辈的华侨子弟,如今依然还留在东山的已经寥寥无几。
也正因为如此,何竟迅对东山的回忆才如此弥足珍贵。
这一次,城君在何竟迅的向导之下,窥见了东山口的旧日模样。
也终于明白了,他们对署前路和庙前直街的情感。

官方其实并没有“东山口”一词,只是随着广九铁路的出现,以前其中一条通往东山的路上多了一个闸口,人们经常需要在栏杆前等待,那一带就俗称“东山口”。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01
美国南方浸信会
吹响了东山开发的第一次号角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东山和西关,一直都是老广州的两极。
如果说在带着岭南特色的西关大屋里,是传统经商派的守旧传承,是温婉细腻的西关小姐,是市井的烟火气。
那么,在有着浓厚欧陆色彩的东山洋房中,就是归国华侨的创新革命,是与时俱进的东山少爷,是西方先进思潮的“高级感”。
为什么归国华侨们独爱东山?
东山又为什么能占据老广州的半壁江山?
这还要从头说起。

明朝的时候,东山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后来有个叫韦眷的太监,在东山兴建了一座永泰寺 (明宪宗敕赐名“永泰禅寺”)
有了东山寺,寺庙才逐渐成为乡民游客聚集之地,周围的荒野也逐渐有人活动,大家渐渐约定俗成,把这块地方称为“东山”。
嘉靖年间,由于社会治安不好,广州将佛山祖庙的真武玄天上帝迎到永泰寺,分割其前殿为真武庙。自此,真武庙俗称东山庙,永泰寺则俗称东山寺。

现在东山的庙前直街、庙前西街、寺贝通津中的“庙”和“寺”,指的就是东山庙和东山寺。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到了晚清时期,东山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开发。
1907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选址定在了东山,他们利用中美《望厦条约》弛禁外来宗教组织的机遇,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广为购地。
并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教会学校、恤孤院、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

百年前的东山地图。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这些建筑现在大多都保留了下来,也继续执行着它原来的使命。

基督教东山堂,以前每逢礼拜日,大礼堂内座无虚席,现因为疫情关系暂时关闭。

烟墩路幼儿园,1909年由浸信会的时乐士夫人创办,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幼儿园。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上世纪70年代的烟墩路幼儿园。图/微博@青砖麻石

其中, 创办于1888年的培道女中 ,以及 创办于1889年的培正书院 ,都是当时由浸信会创办的教会学校。

培正小学,前身就是1889年的培正书院。图/微博@麦爸的围脖

1958年,原培正中学与原培道中学合并,并在原培道的校址开办了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后广州师范学院停办后,中学部分复名为广州七中。图/微博@麦爸的围脖

七中校内的墙上,依稀还能看到“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字样。

正是有了美南浸信会修建的东山堂、教会学校等一系列配套建筑,才吸引了华侨政商人士乐于在这片土地上定居。
02
民国时期:
开始崛起的东山
当时刮起了一股归国热潮,何竟迅的爷爷,也在其列。不同的是,爷爷选择了在荔湾区的光复北路买了房产住下。
爷爷回国后不久,何竟迅的父亲就在广州出生了。而 何氏家族与东山的结缘,还是因为何竟迅的父亲。
民国时期的东山,也开始慢慢热闹了起来。


1923年东山全景,当时东山口、庙前直街一带,已经初具规模。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自从1909年 广九铁路大沙头站 奠基之后,由于东山距离广九火车站很近,对外交通很是便利,越来越多人开始走进东山。

80年代的东山口面貌。图/@一介渔夫的草帽

1919 年,邝磐石在东山口筹建了一间园林式的医院,这是广州市私人建立的第一间综合性医院—— 邝磐石医院 ,身为院长的他常常亲自坐班看病。
由于邝磐石行医不分贵贱,平等待人,对付不起医药费的穷苦市民赠医赠药,故深得广州市民的信赖,声誉很高。

今昔对比:现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就是邝磐石医院的旧址。图一/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图二/途牛@剑神michael


在邝磐石医院的对面不远处,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 陈树人 于1927年兴建了一所私人住宅。今日的 纪念馆 ,就是纪念这位美术大师。

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时期的侨务局长。

陈树人纪念馆。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陈树人故园的遗存真迹。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在陈树人住宅的旁边,民国时期是一个警署,也就是署前路中的“署”之所指。

今昔对比:在警署拆除后,这里曾是东山区人民政府大楼,东山区与越秀区合并后才改为越秀区图书馆。图一二/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在警署的不远处,曾经的东山庙所在地变成了美丽的东山公园。

民国时期东山公园的门楼。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时隔多年,东山公园早已消失,成为了 署前路小学 家长们接孩子的那片空地。

这片空地就是曾经东山公园所在之处,也是最早的东山庙原址。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而署前路小学,就是东山寺的昔日所在。


沿着署前路进入东山口的内侧,就是庙前直街。由于这里近东山教会以及培道、培正中学等,绝佳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了东山商业的“萌芽地”。
自从1917年开始,这里一家竹棚茶馆“青园”开业后,东山商业就慢慢发展起来:有百合西饼店、安妮琴行、甄占记、稻香园、中山摄影室、龙泉饼家、新昌文具店、华华照相店……

华华照相馆现在依然“屹立”在庙前直街。

这里还有现存东山最大的民国茶楼旧址—— 东方茶楼 ,建于1920年,有4层半那么高。
民国时期东山的大茶楼不多,东方茶楼算是一个。这里是真正的东山少爷“饮过茶”的地方,据说这里出品的包点极为好吃,也是老东山饮茶文化的建筑见证。

庙前直街中的东方茶楼旧址,右上角还有民国时期的旗杆,可见其在老东山的“高度”。图一二/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在庙前商业街身后,有着一座很有特色的民国洋房建筑,两条欧式的大门柱体(门现已封)颇显气势,楼顶保留着古老的栏杆。建筑的原主人是 曾解救孙中山蒙难于美国的檀香山著名大律师何利
1904年清廷官员联合美国政府扣押孙中山,何利律师为孙中山上诉,官司一直打到华盛顿最高法院,经过17天的审判,最终获胜诉。
除此以外,何利律师在国外帮助孙中山筹款,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亲自带何利从美国归来,途径广州时留居广州,这就是当时他所居住的地方。

何利旧居。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再往里走,就是现在的新河浦社区。

与近代广州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名人住宅,包括梅彩逎“彩园”、邹殿邦宅、恤孤路简琴石“简园”及马灼文“逵园”等也都在那一时期兴建起来了。

逵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何竟迅的父亲参了军,成为了苏联T-26坦克的修理工。
次年,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参与了台儿庄战役。虽然台儿庄一战大捷,但那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打得也很残忍。
何竟迅奶奶担心自己唯一的儿子会在战争中丢了性命,心疼得马上写了家书叫他回来。
不巧的是,父亲回来广州后没过多久,广州就沦陷了。
日军登陆大亚湾后,兵分三路攻占广州,其中一路日军便是沿广九铁路,从东莞常平北趋石龙,直扑广州。离广九铁路不远的东山,很快就被战火点燃。

当时广九铁路的宣传海报。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广州沦陷后,何竟迅父亲进入了西南运输处,成为了滇缅公路上的一名军事运输司机。

西南运输处,全称“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是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为抗战需要而成立的准军事机构。图/网络

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全力封锁海岸,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战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图/网络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途中休息。图/网络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中国段起于昆明,止于云南畹町,境外与缅甸的中央铁路链接,直接贯通缅甸仰光港。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何竟迅九兄弟姐妹有出生在广州的,也有出生在昆明的。
新中国成立后,何竟迅父亲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行走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机动船上做机械师。
1958年,当时何竟迅年仅5岁,父亲把光复北路的房产卖后,举家搬到了东山的署前二街,东山从此就融入了何竟迅的一生中。


在何竟迅家旁的觉园1984。图/公众号“我de岛”



03
何竟迅的东山记忆
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何竟迅都是在东山度过的。
何竟迅就读的小学,就是先前提到的署前路小学。
那时候,署前路上有饼铺、糖水铺、云吞铺、水果铺……很是热闹。水果铺就是现在的广之旅门口,云吞面铺则是现在的7-11便利店那里。
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爬上学校围墙旁的果树,看到墙外很热闹,像是在搞什么基建。后来才知道,他们挖出了建东山寺的那位太监韦眷的石棺,还挖出来一头很大的石狮子。

东山公园里那头古老的石狮子,现在搬到了东山堂边上的一个小角落里。图一/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东山,早已在何竟迅的生活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是他对艺术的热爱。
何竟迅17岁时去了农村当知青,五年之后回到广州,成为了一名开挖掘机的工人。年轻时候的他,是一个“很浪”的人,喜欢“唱歌、跳舞、到处去”。
这还要源于儿时在东山文化下的熏陶,当时东山有着全广州最好的银乐队,就连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曾在何竟迅的母校七中当过音乐老师。

年轻时期的冼星海。图/网络

那时,在一名同为美国华侨的同学家里,何竟迅听到了同学父亲从国外带回来的许多珍贵的黑胶唱片,激发起了对音乐的兴趣。
何竟迅曾是东山少年宫合唱团的一员,后来在80年代还专门到大学音乐系学了一年。
不只是音乐,何竟迅也学过现代舞,还曾经拿过广州某迪斯科大赛的三等奖。
二是他对美食的追求。
何竟迅的爷爷是顺德大良人,所谓“吃在广东,味在顺德”,家人对食物的高要求自然传承给了何竟迅。

顺德美食的名声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图/网络

再加上东山的饮食中西合璧,何竟迅在小时候就开始习惯了吃西多士、三明治,喝咖啡、奶茶。甚至在他读中学的时候,何竟迅都能教同学煮西餐。
48岁那一年,全国迎来了下岗潮,何竟迅也成为了其中一名下岗工人。那一年,政府给40-50岁的下岗工人开展了职业培训。
在兴趣驱使之下,何竟迅参加了厨师培训,还拿到国家三级中厨厨师证书,成为了一名私厨,至今已经19年。

何竟迅。图/受访者本人提供

童年时在东山熏陶出来的敏锐味蕾、青年时期的各种生活体验,都成为了他在厨艺上的灵感源泉。
提到东山,何竟迅最难忘的是那如命运交响曲一般的爱情经历。
他一直在寻找,能和他有共同话题、门当户对,又能一起留在广州、留在东山的“另一半”。可每次,女朋友都会随家人离开广州,两人因此也分了手。
直到40岁,何竟迅才和妻子成了婚,并在1996年又再度搬回了东山居住。

如今中西合璧的东山。图/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平台

04
“东山口征拆”
从来就不是一场情怀绑架
白T、牛仔裤,背着棕色斜挎包。
在陈树人纪念馆门前,城君见到了何竟迅。
说起过往的经历,何竟迅早已能乐观面对。而街上的许多楼房建筑的历史,他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之所以城君会和何竟迅有这一次的东山口之旅,是因为近一个月以来波澜不断的征拆事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