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洪灝的宏观策略
经济学家 《亚洲私人银行家》年度经济学家;《亚洲货币》最佳策略师、经济学家; 彭博社“预测中国泡沫始末之人”;《预测》FT、中信年度最佳书籍;CFA品牌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娃哈哈”商标突然转让!丨大公司动态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美国四个科技大厂的资本性支出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利好来了!或带来近2000亿增量资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洪灝的宏观策略

洪灝:深夜食评夜半饿醒,冰箱里只有昨晚喝剩下的小半瓶黑龙。辗转之-20241229223200

洪灝的宏观策略  · 微博  · 财经  · 2024-12-29 22:32

正文

2024-12-29 22:32

洪灝:深夜食评

夜半饿醒,冰箱里只有昨晚喝剩下的小半瓶黑龙。辗转之间,索性浏览了一下网上的食评,权作精神上的小酌。

我常以为,食评乃文字创作中最难的品类之一。这不仅因为饮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与缩影,作者需深谙历史渊源,探究风土人情;更因为那刹那间眼口鼻舌之感,要以文字描绘得恰如其分、传递得酣畅淋漓,实在难如登天。试问,有多少食评作者能使读者在阅读间恍若亲尝?古人咏酒咏茶尚能借物抒怀,而咏食则更需字字如画、句句生香,着实是妙笔难求。

写好一篇食评,作者须兼备敏锐的嗅觉、味觉与深厚的文字功力,可谓是文武双全、形神兼具。这样的作者,若非绝世高手,也必是“万里挑一”的奇人异士。最近,我有幸交识一位堪称此道的高手。她的味嗅二觉天赋异禀,写起字来笔走龙蛇、妙笔生花,总能使读者“未尝其食,已识其味”。

然则,一篇好的食评不仅讲究笔力,更讲究客观与公允。一个严谨的食评家,须多次造访同一家餐厅,在厨师手感、餐厅氛围与自身状态各异的情况下,品尝同一道菜。为求至臻体验,免不得多次下箸,日日饕餮。如此修为,食必方丈,也难免身必增围,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吃成了胖子 … 难怪食评让许多作者望而却步。

今晚读的几篇关于香港餐厅的食评虽未臻完美,却也别有佳趣。精美的图片弥补了文字的不足,犹如画龙点睛,使人未尝其味,已得其形。文章的热度反映了赴港游客的激增,也隐隐折射出大众对网红小姐姐软广式自拍点评的审美疲劳。

看完食评,虽腹饥未泯,但却已大饱眼福。黑暗中翻寻,发现冰箱里尚存昨夜煲圣诞暴力恐怖片时留下的一小瓶原生未过滤的纯米大吟酿。酒液醇厚彻洌,浓郁的米香中透出一缕如北海道蜜瓜般熟透欲腐的甜香,那种徘徊在餐桌或垃圾边缘的临期甜食所特有的靡靡之香。这黑龙入口甜润,尾味悠长回甘,在舌尖打转,余香袅袅。

江户切子的水晶杯盛着这甘饴,在暗夜将尽、晨曦未至之时小酌一杯,聊解腹中寂寥。这滋味,仿佛越过正餐,直奔甜品——虽稍显仓促,却足以慰藉舌尖与灵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