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引介臺灣人文及學術研究現狀和趨勢、論文期刊發表概況、論壇及學術前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台湾人文与学术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上

台湾人文与学术  · 公众号  ·  · 2019-07-19 06:22

正文

戰爭論上:原理之書(2019全新修訂版)

Vom Kriege

  • 作者: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新功能介紹

  • 原文作者: Carl von Clausewitz

  • 譯者: 楊南芳等

  • 出版社:左岸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9/07/31

  • 語言:繁體中文


為了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
戰爭是最殘酷的方法,流血是它的代價


在法國大革命的火焰中,一個全新的法蘭西誕生了。大革命不只是一場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同時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如今法國擁有某種嶄新的事物:徵兵制,也擁有一個嶄新的帝王:拿破崙。馬背上的拿破崙將要讓他的砲火響遍整個歐洲大陸,所有的君主政體和封建軍隊在這支所向披靡的公民軍隊前,有如風行草靡而節節敗退。

在當時,對於拿破崙在軍事上的成功,並無合適的戰略思想可以充分解釋。任職柏林戰爭學院期間,克勞塞維茨苦心思索法國軍事的奧秘。他並不是學人,而是普魯士軍人,也是愛國志士。他費盡心力澄清拿破崙戰爭的意義,也是為了當下普魯士的生存與強大。

戰爭者何?首先,戰爭是兩股活的力量的搏鬥,理論上暴力可以無止盡升級;然而,戰爭也是政治的延續,受到現實的限制而不趨向極端。其次,在「戰爭之霧」籠罩的戰場,所有戰鬥的手段都會被戰爭中的「摩擦」所損耗,戰爭由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構成。最後,軍隊、國家和意志是戰爭的三要素,分別由暴力、政治和情感主宰。

如何贏得戰爭?克勞塞維茨告訴我們,永遠集中最大兵力,迅速直搗敵人的重心。以有限的力量追求較大的目標時,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情,而是採取恰恰足夠達成目標的行動。由於作戰雙方的相互作用就其性質來說與一切計畫都不相容。因此,與其在複雜的計畫方面勝過敵人,不如在簡單的行動方面永遠走在敵人的前面。

在本卷原理之書中,克勞塞維茨全力探索戰爭的本質、和如何去認識戰爭,以及在戰爭中應確立的基本原則。在強調物質因素的同時,他也一再表示,貫串於整個戰爭領域的精神力量,才是真正的本原所在。在最黑暗的時刻裡,需要勇氣與智慧散發的微光,帶領我們走到晦暗道路的另一端。

各界推薦:

在所有論述戰爭的作品當中,《戰爭論》可不僅是最偉大的,而應該說是唯一偉大的著作。──Bernard Brodie(美國美國軍事戰略家,耶魯大學、蘭德機構研究員)

克勞塞維茨對於政治目的與軍事手段之間關係的看法,由於那些手段已經變得具有高度毀滅性,所以其重要性也就日益增大。──Michael Howard,(英國軍事史學家,牛津大學現代史欽定教授)

克勞塞維茨的原則已成為職業軍人的信條,全世界多數的軍事學府都把《戰爭論》視為軍事經典。──鈕先鍾(著名軍事學者)

《戰爭論》哲理研究的方法很奇特,但書本身是很好的。至於它是軍事學術或軍事科學?答案是:戰爭最像貿易。戰爭中的會戰就等於貿易中的現金支付:儘管它實際上很少發生,但一切仍以它為目的。──恩格斯致信馬克思,一八五八年一月七日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一七八○年生,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是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入伍,進入普魯士陸軍為步兵士官,自少目睹法國軍隊橫掃全歐。一八○六年,他以上尉軍官參加奧爾斯塔特會戰,兵敗被俘,隔年釋回。一八一二年,法國挾同普魯士入侵俄國,克勞塞維茨憤而轉效俄軍。一八一四年,克勞塞維茨身著俄國軍服,加入普軍攻法的萊比錫戰役。一八一五年,他恢復普軍身分參與林尼會戰。然而,隨後威靈頓和布呂歇爾英普聯軍聯手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他所在部隊未得最大戰功。

克勞塞維茨於一八一八年被任命柏林戰爭學院院長。由於曾經投俄的經歷,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被賦予重要指揮職務,他於是投入到熱愛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史的研究當中,遂成《戰爭論》雛形手稿。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茨終於調任西里西亞砲兵總監,翌年卻因感染霍亂,未即修改全文而與世長辭。他的妻子瑪麗•馮•克勞塞維茨將其手稿整理出版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其中前三卷即為《戰爭論》,成為後世從未停止閱讀的軍事正典。

目錄

戰爭與國家安全研究的重要◎翁明賢(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