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家里换包盐,或许能省很多看病钱 ·  12 小时前  
最红安  ·  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昨天  
最红安  ·  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昨天  
LRTV辽宁之声  ·  刷短视频“刷”成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AI造梦师,大模型正在孵化下一个黄金职业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24-05-27 20:26

正文


大模型每次一有突破,我们就会听到它又“摧毁了XX职业”“XX岗位要消失了”,也总能听到一些安慰,说不用担心,“AI会创造一些新职业”。


但究竟将创造哪些新职业,答案似乎还比较含糊。有没有一些真实可见的例子呢?


几年前,我在某自动驾驶企业参观时,发现了一个新职业:云代驾。操作员坐在一辆如同电玩城赛车游戏一样的模拟驾驶舱里,远程管理道路上行驶的无人车,在需要人类接管的时候及时介入。



这或许是一个可参考的实例,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取代传统司机,但像玩游戏一样的“云代驾”,是一种比传统司机更安全、更轻松的新职业。


值得强调一下,这个新职业可不只存在于科技企业的展示厅。如今,在码头、矿山等很多地方,“云代驾”已经切实地让很多龙门吊司机、卡车司机告别了危重的作业环境,从“蓝领”变“白领”,坐在空调房里远程操作了。


我想用这个真实的例子,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尤其是非技术背景的普通人,新技术确实有在创造新的岗位,而且是更人性化、更有趣味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蠢蠢欲动,想知道“怎么用大模型赚钱”。这时候,不妨参照下自动驾驶这个故事,大约遵循一个演进路线:



新技术和配套基础条件基本完善(无人车+车路协同+5G/5.5G等)——一些全新的应用体验(无人车)——风靡的使用规模(智能驾驶、无人出租车)——规模化、产业化、职业化(出现“云代驾”等)。


前期的基建、基础技术、概念产品研发等过程中去的,那些都是巨头、大厂、独角兽、明星创业者,甚至政府的主场。


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职业机会,往往出现在某些应用流行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时候。


找到那些极大概率燎原的应用“星星之火”,并在爆发早期投身进去,是普通人抓住时代红利的方式之一。


我们今天来开开脑洞,按照技术的演进路线,想象一种今天我们还不熟悉,甚至尚未出现的职业——“AI造梦师”。



AI造梦师

年轻人的新舞台


电影,是“人类之梦”。这个为人类造梦的传统产业,通过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虹吸财富,成为明星制造机,拥有影响文化潮流和探讨社会议题的影响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创作者投身其中。


用AI电影继续“造梦”,将是年轻人的黄金职业之一。为什么这么说?


AI电影造梦师这个领域,一切都将是新的。



必须承认, 目前视频生成模型在影视创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物角色不可控,不能生成长视频,不能做复杂调度镜头,多模态的融合创作成本高,无法在端侧用平板手机轻松创作,生成视频有浓浓的“AI味儿”……但上述缺点,都会随着技术迭代和计算成本优化而被解决。


而这个领域之“新”,意味着年轻人将拥有无限可能。


新在“行业角色”。 传统的电影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人员的紧密合作,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天才”,一个普通年轻人刚入行只能扮演“螺丝钉”。 而如今视频生成可以整合传统电影产业链上的多个角色,使得一个人就能够承担起编剧、导演、拍摄、剪辑、视觉效果师、音效师,甚至发行与营销等任务。 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个体将更不容易被工具化、易被取代。



新在“生态位”。 传统的影视产业中,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和商业成功,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在流量获取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一度导致编剧等核心创意工作者的话语权不高、报酬分配占比小。 而AI电影造梦师,整合了传统电影产业链多角色,人的创意和艺术表达才是核心价值,创作者的话语权更高,有了新的“生态位”。


曾获得过19 次 Vimeo Staff Picks 奖项的艺术家/导演Paul Trillo就表示:通过Sora,“我首次感受到了作为电影制作人的绝对自由,不再受时间、财力或他人意见的束缚,我可以更加大胆且充满激情地探索和实验”。


新的“形式”。 AIGC赋予了电影更强的互动性,像游戏一样,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当观众(用户)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观看。OpenAI的CEO奥特曼最近就预言:电影将变成电子游戏。 这种新型的娱乐形式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且还没有形成标准或规范,意味着年轻人有巨大的商业蓝海,不用在传统领域苦苦“内卷”。




正在燎原

AI电影的产业化前奏


当然,你可能会问,AI电影,只是视频生成的一项应用。技术落地有诸多可能性,真的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吗?


所以接下来要回答一个问题: 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才能流行起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AI电影的星火燎原,将是一种必然。有着如下的演进逻辑: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是一个视频当道的时代。有学术界人士提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 “视频化社会” ,即在口语传统、印刷文明、机械复制时代、影像社会之后,进入到一种新型文明。



一开始,是工具的进化和媒介的升维,推动视频制作的门槛下降。


像Sora、Veo、runway、Pika这样的视频生成模型应用,让普通人可以进行的视频制作,不再仅限于简单的拍摄和编辑,而有能力涉足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视频创作。


比如,一个不懂专业剪辑软件的用户,可以通过一段prompt提示词,将脑洞用视频生成出来,制作出微短剧、微电影。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视频内容的生产中,为自己“造梦”,为他人“造梦”,这个趋势是确定的。


接下来,视频的应用范围会前所未有地扩大,让AIGC成为风靡的流行应用。


目前的UGC(用户创作内容)视频,主要集中在记录生活、娱乐消遣。而随着创作门槛的下降,更多行业、知识背景的普通人投身视频创作,视频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互动、知识传递和文化表达的方式,扩大到社会交往、教育传播、商业营销、艺术创作等多个层面。


实际上,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案例,一部分极客或AI爱好者,将AIGC用于拍摄个人电影、生成家人实时互动视频、制作商业MV等。尽管还不成规模,但已经预示着,视频将成为社会系统运作的基础性媒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频化社会”的确定性趋势,也已经初露雏形。


那么,在这个已知条件上, AIGC(视频生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爆发,也将是必然的。这也为“AI造梦师”这一新角色的职业化,奠定了前提条件。


就像游戏产业的发展孵化了个人游戏开发者那样,“AI造梦师”也将在视频化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更进一步,让我们将目光从宏观趋势,聚焦到当下进程,会发现AI电影的生态基础正在壮大。


首先,AI电影和视频创作所在的内容产业,必须有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作为保证。 而目前来看,对于AI电影、AI视频的创作,学界、政界、企事业单位的反应速度和支持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今年以来,各地广电系统都加大了AIGC领域的投入,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首部AI译制英文版系列微纪录片《来龙去脉》、AIGC系列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等作品相继上星播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