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了,因为集团领导落马,去年12月开始就已经停止投资了,旗下创投不做投资只做投后,开始分批裁员。”
“最近发了正式降薪通知,基层投资人员降薪20%,中层降薪30%。”小张是上海某国资旗下VC团队的一名投资人。“本来我们这种单位平均薪资相对于市场化机构就低,这下更没法活了。”
小张此前在某家市场化机构工作,2年前跳槽到国资,本意就是图个稳定工作,“当时刚生了小孩,在市场化机构一年365天,一多半在出差,想着能尽量照顾家庭,就辞职跳到了国资机构,没想到啊。”
同期,和小张有着类似选择的人不少。他的前同事刘肯也在去年12月31日收到降薪通知。“最后一天喜提降薪。每个月到手6500。我听一个青岛的投资朋友说他们到手月薪3200。听说个别好点的能到2万。”
近几年,投资行业大环境不佳,不少市场化机构难以募资,不仅使得没有子弹投资新项目,更导致了机构的日常运作都成了问题。一时间,大批机构裁员、降薪。不少一线投资人决定转移阵地去往更加稳定的国资机构。
但不曾想,更严峻的考验已经来临,即便是国资,也开始进入降薪潮。
“一季度省里开了发展发挥,要求我们作为市重要投资平台,一定要影响号召,2024年的投资规模不能松懈。23年我们的投资规模创造历史新高,24年怎么也得投几十亿。”刘肯回忆,“二季度,我们收获了几个IPO,不过上市首日市值相较于最后一轮融资下跌了6成,几乎击穿了外部投资人成本线。”
到了三季度,刘肯所在的机构账面受到二级市场影响出现浮亏,“我们当时开会,领导提及让大家有危机意识,提到了‘亏损就会影响全年绩效。想要破局,就必须加大投资,用更好的资产,填补亏损。’”
但这一时间,整个市场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资人们更趋向于谨慎观望而非大胆出手,这也导致该基金截至三季度仅有一个项目再投资。当时,部门召开会议,要求把握最后的窗口期,努力实现全年投资任务。所有人快速推进投资决策。
“结果到了12月31日,直接发布降薪通知,领导原话是这样的‘大家也知道外部都在降薪裁员,我们已经算好的了,大家辛苦一整年,今年绩效就砍半吧,我们明年继续’。”
刘肯无奈的叹气,接着说,“拿个国资PE的offer,每个月到手也就几千,大头都在年底奖金,但现在还强制递延,或者就直接说没有了。”
“另外,千万别来国资PE。这就是纯‘行政岗’。”
Momo是清北本硕学历,目前在某上海纯国资PE机构做投资人,“我们不需要募资,纯自有资金投资,现在每个月到手6500元。”
“不稳定,也没有高薪”,Momo介绍了他所在的机构平均薪资:
首先,国资PE的薪资水平相较于纯市场化机构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对于应届生来说,薪资大约在10~20万元之间。能开出25~30万元薪资的公司非常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薪资的涨幅和晋升速度相对平缓,符合国资的风格。职级定位明确,对工作年限有要求,需要一定的资历积累。
稳定性:很多人认为国资PE背靠大国企或地方投资平台,工作稳定性较高,不用担心被裁员的问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几年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导致了国资PE在运作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募资压力小:由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如政府税收和垄断性国企的利润,国资PE的募资压力相对较小,但资金不一定充裕。
“去国资绝对不是躺平,我了解很多兄弟单位,比如政府引导基金压力很大,真的是一天24小时在线,他们同时还需要担负较重的招商引资压力,所以想躺平的一定要综合考虑你想要去的机构。”
近几年,一场巨变在创投行业上演。过去,市场化机构戏称有国资背景的LP为“金主爸爸”,而背靠国资的PE,也被当作“不愁钱的二代”。但如今,这一境况已经不再。
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精兵简政不断被下放执行。
进入2025年,国企或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劳务派遣员工,没有编制很吃亏。即便是国有企业员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编制,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创造更高的效益,很多员工都是劳务派遣过来的。他们最吃亏的一点就是没有编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开始裁员,劳务派遣的这批将是最先盯上的目标。
第二、缩编。很多编制岗位都存在超员情况,比如一共10个编制,却招了20多个员工干活,这种就需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成本,评估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在编人员。
不少国资PE看上去与国资相关,但大多数岗位是市场化招聘而来,并不存在编制问题。在薪资体系上,却不能和纯市场化VC/PE相比。小张提及,国资PE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只要换一任领导,投资思路就要有一次变化。
“虽然基层员工并不存在编制等问题,但是集团领导一般都在体制内,碰到换任、领导委派、甚至个别领导落马等问题,投资思路就需要有一次调整,每位领导决策流程都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比较大的一个烦恼。”
除了上述这些挑战,也有不少国资PE的投资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身的烦恼。“我不是投资部,而是法务风控部。之前借着上级集团要求做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的机会,建议领导招人设立独立的基金运管部门,以便于基金募集设立规范运作。结果领导开会告知,投资部以后要把研究、投资、投后管理、基金募集全部做完。内部还分两个小组,进行赛马机制,刺激内部内卷。作为法务,我真是听不下去了。”
“我们是有钱投不出去,目前,我体感感觉整个国资PE的项目审核精髓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免责。”另一位投资人也吐槽,“赛道小=成长性不行,不投;财务指标不完美=企业有问题,不投;保障条款不好=老板不敢AII IN,不投。”
“这一年什么项目都被否决,等到年底开会,说大家不努力推进投决。要扣绩效。”
不仅是内部审核机构更加严格,在外部,国资需要接受的审计、考核同样严峻。
“最近一个业内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刚收到检查的通知,要求配合检查内部不合规的地方。”吕清水告诉融中记者,“可以说,现在只要拿了国资钱的GP,都需要配合接受检查。”
“近期,审计已经开始巡视、被税务稽查,听说兄弟单位还被下达了警示函。”北京某国资LP员工张彤告诉融中记者。
融中了解到,去年四季度开始,国资已经迎来新一轮审计,且拿到国资LP资金的VC/PE,也需要穿透进行审计,国资PE更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2018年以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逐步建立。
彼时,为加强人大对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制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草案围绕国资管理报告制度,从报告、审议、整改问责、公开等多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并对建立人大国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等作出规定,以期增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刚性,真正“长出牙齿”。
近几年,对于国资的监管正在逐渐加强,尤其是涉及投资领域,虽然行业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但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