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务员面试中
考生偶尔会被问到这样一种考题
“请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
题目看起来很简单
然而想要回答好却是一个世纪难题
到底该如何应对呢?赶紧来学习吧~
自我认知类题型在部分省考、国考个别部门的面试题中会现身,比如国考的外交部、海事局、银保监会、银保监等部门,山东、湖北等省近年的面试题中均有涉及。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自身、岗位等的认识,一般多考查自我介绍、求职动机、自身的优缺点或者自身的某段经历、或者谈谈对于岗位的看法、对于未来工作的规划等等。例如2019年国考外交部的一道题是 “针对你所报考的岗位,谈谈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做了哪方面的了解?”。这类题目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需要考生在平时善于观察和总结、勤于思考和提炼。
此类题目的核心思维是“人岗匹配”,在于从考生的答题中获取对于考生的评价信息,让考官判断这个考生身上的特质是否符合公务员队伍和岗位要求,与报考的岗位是否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契合度,不是脱离答题,一味地强调“我很优秀”、“我很适合”,
而在于考生的回答是否让考官感受到考生的能力和态度。这种“润物细无声”地展示自己,才是关键。
(1)题目若要求结合自身答题,真实感很重要
很多考生在结合自身时,因为缺少答题素材,内容空泛甚至胡乱编排。
这里切记要结合实际事件或者亲身经历去充实内容,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提前进行自我梳理与自我总结,比如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价值观和最成功、失败的事情等等。梳理的内容要与所应聘的岗位匹配,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考官发现你适合这个岗位的某些特质,另一方面在考场上遇到相关题目时可以迅速回忆起以往的经历,以自身的经验或事例作为支撑去论证观点,答题的内容才更具有真实感。
(2)题目若要求结合岗位答题,针对性很重要
每个岗位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职责定位,我们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人岗相适”。
考生一定要在答题中体现出岗位的特征,尤其有特殊要求的岗位,要贴合工作实际,体现出自己对于岗位的了解和认识,表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不可千篇一律。
结合岗位谈个人的优缺点时,要注意要去谈自身与岗位所匹配的优点,例如该岗位比较专业,就可以着重论述一下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者专业素质,与这个岗位违背的一些缺点要避开谈,尽量选择一些安全的可以改正的缺点,如应届生可以谈自己工作经验不足等,这样才能避免答题过程陷入窘境。
举例说明:
由于海事局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如果条件允许,考生可以结合自己报考的岗位,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系统的梳理回顾。建议根据海事局“行政执法多、值勤值班任务多、与船员渔民打交道多、行政审批服务多”这几个特点,多准备一些自己在吃苦耐劳勇担重任、沟通协调处理矛盾、公平公正解决问题、为民服务热情细致等方面的经历,提前做好谋划,在考场上展现出彩的自我。
(1)个人优势常用内容
“谈一谈优点”是自我认知类的常见题目,也是考生可以提前准备加以应对的题目,常用的个人优点主要有:
精神层面:
思想觉悟高、心理素质好、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强;
性格层面:
乐于助人、诚实善良、热爱生活、活泼开朗、实事求是、坚强乐观;
工作层面: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善于钻研、敢于尝试、善于反思;
能力层面:
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注意:
在面试过程中,
说明自己具有某个优点之后需要详细展开,通过亲身经历或者事件用以支撑自己的优点,真正做到内容充实饱满。
比如选择乐于助人这个优势,可以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如公交车上的让座、向贫困儿童捐款、参加义工活动等等;再比如选择了学习能力这个优势,可以去谈自己在学期间学习了哪些课程,取得了怎么的成绩、考取了什么证书、发表过什么论文等等。
(2)提升能力一般举措
自我认知类题目的结尾常常要归结于自身的未来规划,也就是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怎样提升能力、发光发热。一般的提升能力举措主要有:
① 端正态度,树立扎根基层、踏实做事的理念,秉持不怕苦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② 加强学习,向制度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时事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
③ 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知晓民心,定期下基层做调研、记录群众诉求,积极解决困难。
④ 敢于创新,善于思考,敢于突破,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引入新思维,创造新方法、改进新流程。
考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候要注意,面试答题时间有限,一定要做到高效答题,将与题目话题关系最密切,最关键的内容详细作答,至于与题目关系不大的内容简要带过即可。千万不能因为与个人经历相关,话题比较熟悉,就在答题时如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全说出来。这样不仅会超时,还会导致答题主题不突出,让考官觉得考生不知所云。
很多考生都存在同一个烦恼:我自己的经历平平无奇,感觉跟大家都差不多,在考场上讲出来就像流水账,对考官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所谓“实”,就是我们在答题时要实事求是,多从自身的实际经历入手,这样才能既真诚又熟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成长轨迹中都有可讲述的故事,需要我们提前积累准备)。所谓“虚”,就是不要拘泥非要本人亲身参加和经历过的,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接触过的事件,在实事求是的整体基础上,只要能辅助好我们讲好故事,答好问题的细节内容,都可以借鉴他山之石。
因为自我认知类考题大多要考生介绍自己情况以及自己对岗位认知等情况,考生作答的时候往往有话说,但是把握不住“适度”原则。有的考生为了突出自己往往把自己说成一个完人,特别假大空,给人感觉很不真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考生谈及自身缺点时对自己“下手”过重,给自己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适度原则要求我们既要注意表现自己突出的优势,又要注意与现实、岗位等需要接轨,对自己的优缺点评价客观合理。
现在你对自我认知题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以及相应的答题思路呢~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扎实的练习
还是得靠小粉笔压箱底的宝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