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灾情发生后仅20分钟,叠溪镇民兵就抵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民兵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既是武装力量运用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抗震救灾、“东方之星”救援、抗洪抢险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备力量参加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和平时期民兵预备役部队最经常、最广泛的运用方式。
加强后备力量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确保一声令下能够顺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图为民兵参加茂县救灾)
(图为民兵参加汶川抗震救灾)
(图为民兵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
(图为民兵参加“东方之星”救援)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打牢遂行任务的思想根基。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繁重、强度大,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对后备力量身体、思想素质要求高。要使后备力量成员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确保一切行动听指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一要把好人员“入口关”。
进一步严格政治考核,切实把思想好、作风硬、素质强的人员选编到后备力量组织中来,确保队伍整体素质过硬。
二要强化思想教育。
落实“国防教育月”活动,培育国防意识;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广泛传递社会正能量;抵制不良习气,摈弃庸俗恶习,在广大后备力量人员中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自觉崇尚牺牲奉献、助人为乐精神,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思想素质纯洁过硬。
三要落实奖惩激励。
配齐建强后备力量的组织领导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引领作用。灵活运用民兵预备役骨干任免、评选表彰国防之星、经济补偿、税收减免等行政经济激励手段,积极为后备力量人员排忧解难,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拓展训练演练内容,锤炼遂行任务的实战本领。
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民兵预备役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后备力量要想在复杂多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高效地完成任务,必须针对性拓展训练内容,科学组织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训练演练。
一要科学设置训练内容。
坚持以任务为牵引,按照平战结合、训用一致的要求,把可能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课目列入后备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加大针对性训练力度,切实把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训全、训实。
二要灵活运用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不同时期,区分不同任务、不同装备特点,根据人员素质差异,抓好应急行动基本理论、法规政策、基本技能学习,采取基地训练、在岗训练、帮训带训、军地联训等多种方式,重点抓好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指挥员指挥技能训练和专业协同训练,提高遂行任务能力。积极组织后备力量参加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维权维稳、道路维护、装备抢修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锻炼应急力量专业化能力,积累实战经验。
三要加强重点、难点科目训练。
成立重难点科目训练课题攻关小组,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采取应急力量基地训,专业力量联合训等方式,突出练组织、练协同以及各种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其应急应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完善行动预案,提高遂行任务的应急能力。
后备力量要想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强、任务紧急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完善各类计划方案,注重针对性准备,确保遇有情况能够按照预案行动。
首先,方案类别要对接。
统一制定军地对接的方案计划,将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组织领导、人员动用、物资器材保障等方案计划,规范为1个总案和若干个专项应急应战预案,使之形成“上下衔接、总体与专项对接、行动与保障配套”的方案计划体系。
其次是情况要对接。
按照“地方政府提需求,军事机关抓落实”的思路,军地双方充分预测突发事件的可能,掌握各种救援力量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状况,完善相应措施手段,在此基础上,编制一情多案、一案多情的预案。
再次是制度要对接。
结合每年国动委例会、常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议,军事机关、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公安、武警、消防等部门共同组织精干力量,对军地应急预案集中审定,及时吸取突发事件处置的经验教训,对各类方案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各类方案计划与时俱进,切实可行。
健全保障机制,为遂行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参与力量多元,保障任务繁重,协调难度较大,必须健全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