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某一期微剧场里,有一条让我讲讲《声之形》的评论上了热评,在那之外,也不断有朋友推荐我做《声之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特殊的动画电影。
近年来,引进中国内地的日本动画其实不少,但大多是TV动画的剧场版,例如《火影忍者:博人传》,《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等。
剧情独立的日本动画电影引进内地的其实只有两部,一部是现象级作品《你的名字》,另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声之形》了。
《声之形》的企划非常特殊
,
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电影合作,并联合制作了主题海报——《勇敢传达内心的声音》
,在日本全国的大小学校展开宣传。
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拍摄《声之形》的目的
远不止娱乐和赚钱,它更多的是防止校园欺凌以及自杀,并呼吁人们关怀残障儿童
。
▲
节目完整视频
《声之形》根据 大今良时 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围绕男女主角 石田将也 和 西宫硝子,讲诉了一个从受伤到治愈的故事。
女主
硝子
作为转校生来到
将也
的班上,硝子患有听觉障碍,与同学们的交流有很大隔阂,因此受到了歧视与霸凌,将也就是那个带头的“孩子王”。
后来家长和老师发现了霸凌现象。所有的黑锅都扣到了将也的头上,他也因此遭受到孤立,从施暴者变成了被霸凌的对象。从此,他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不再愿意与他人交流。
将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长大后,将也自学了手语,他找到硝子,希望能弥补自己的过错,两人首次将“声音”传达给彼此。
最终,将也和朋友们一起参加学习的文化祭,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救赎。
《声之形》由
京都动画公司
制作,2016 年于日本上映的动画电影,一年之后,也就是 2017 年 9 月 8 日,才引进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在日本上映时,刚好遇上《你的名字》的热映,因为同样都是动画作品,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拿它们两部来进行讨论和比较。
但实际上,虽然都是动画,画风也都相当唯美,这两部作品的调性和用户却完全不同。
《你的名字》是一个浪漫轻松的恋爱作品,而《声之形》是一部充满了现实感的治愈伤痕的作品。
再加上不知什么原因,《声之形》中国大陆上映的时候,又
剪去了18分钟的内容
,
导致了故事叙述的不连贯与一些线索的欠交待。
比如,小的时候硝子和将也之间有过一些单独的互动和微妙的感情,但是
上映版里面,这些全被剪掉了。
而这可能会导致观众对于后面他们两人产生感情部分的理解困难,甚至觉得后面的故事里,将也只不过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加害者,而硝子和他之间的感情变得非常不合理。
从而《声之形》这部作品的评价就更加的两极分化了。
影院版被删减画面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声之形》本身选择的这个题材,是一个非常难以在影院讲述的题材,
因为它要表达的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从受伤到治愈的全部过程
。
更别说中间还有各种各样反复的灰心与希望,甚至包括讲述被欺凌者在处事方面一些自我的责任(比如硝子总是说道歉背后的自我厌恶等等)。
因为观众大多数都是
没有过类似特殊经历的人
,他们很难在120分钟内,
以同理心去理解
到这些细节心理层面的矛盾冲突与纠结。
所以当这么庞大的量放在120分钟的电影里,观众能否代入角色理解剧情,是非常存疑的。
但与此同时,我却觉得
这是一部让我内心升起尊敬之心的作品
,而产生这种尊敬情感的原因,正是京都动画公司他们
尝试用电影这种媒体来讲如此复杂的情感和疗愈过程,这一举动本身所就包含了很大的勇气。
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弄一个轻轻松松的故事,卖个萌,讲几个笑话,弄一些更多的外在冲突,这样的电影会更好看,票房也会更好。
但他们却尝试了一个不主流的小情节剧情,一个难以代入的,把自己封闭,交不到任何朋友的主角,并且把最终他走出这样的封闭的过程完完整整描述出来。
故事的主题,虽然前面是校园霸凌,但更多的却不是在讨论霸凌这种社会现象,更多是描述他们
如何从这种校园霸凌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走出来
,
并最终愿意接纳这个有缺点的世界,同时也被这个有缺点世界接纳的过程。
其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与贴切
,对于内心受过伤害,有过相似的无法与人交流经历的人,应该会有治愈的效果,而这对应了
作品的宣传口号“帮你活下去”
。
电影剧情有一种特别的,甚至是有点残酷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整体氛围却又有二次元的唯美基调,这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不适应。
比如有人会代入故事的真实感,并由此说剧情后面两人桥上相会的不合理。
也可能有人会代入到唯美基调,从而觉得故事里面那些强烈的现实桥段格格不入,这都是有可能的。
或许,
用通常的“好看不好看”来评价这部电影,可能并不那么合适
。
因为大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但这个行业,还有日式动画这种表现形式,来讨论现实现象,或者描述那些并不快乐的人心理的作品,
这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