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星新闻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在这里,你能体会深度,看到态度,感受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红星新闻

受资助的浙大贫困男生晒国内外旅游照片,并已保研清华?清华:已接到举报邮件,正调查

红星新闻  · 公众号  ·  · 2024-11-22 19:58

主要观点总结

近日,浙江大学一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国内外旅游照片引发争议。该学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事件引发网友质疑和举报,学校及清华大学正在调查中。舆论分为两派,一方认为贫困学生也有精神需求可以旅游,另一方认为获得资助的学生应简单朴素,不应过度消费。对此,专家建议完善资助退出机制,让资助金真正用于需要的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生晒旅游照引发争议

一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多地旅游照片,引发网友质疑和争议。

关键观点2: 学生背景及回应

该学生家庭困难,父母离异,曾详细解释其收入来源和旅游动机,并承诺部分所得用于偿还债务。

关键观点3: 学校及清华大学的回应

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在调查此事,目前尚无定论。

关键观点4: 网友观点分歧

网友对此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贫困学生也有精神需求可以旅游,有人认为获得资助的学生应该简单朴素。

关键观点5: 专家建议完善资助退出机制

专家建议学校完善资助退出机制,让资助金真正用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正文


近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位拿到资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朋友圈晒出到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疑似学生本人发帖回应。公开信息显示,该男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11月22日,清华大学回应记者称,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

网友发布的信息显示,疑似该学生朋友圈从1月开始连发多地旅游打卡的照片,其中既有昆明、丽江、三亚、 苏州、重庆、四川、厦门、泉州、新疆、上海、青岛、烟台 等国内城市,也有韩国、日本等国家。网友质疑:“让这种一年去20多个地方旅游的人拿助学金,对得起每一个纳税人的钱吗?”

网帖图片

记者尝试联系发帖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据媒体报道,疑似涉事学生在校园论坛上发帖回应,从收入来源、为何申请资助、出行支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帖子称:“本人因为三年的勤工助学积累了一部分存款,于是本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以为在依靠自己努力和国家帮助下,承担了自身学费和生活费后,自己在大四这个比较空闲的阶段去一些地方去丰富视野拓展眼界,去看看以前我没有能力且家庭不能托举我去的地方。我深刻反省,我不应该将自己所挣得的钱财用于这些非生活必需的消费上,我这个阶段没有权利去追求更进一步的生活体验。”

记者获取的帖子截图显示,该学生称,其本人收入来源包括勤工助学收入、历年累计奖学金、学校资助、家教所得等。

该学生在帖子中称,父母多年前离异,有一弟弟正在上小学,目前父母双方均未负责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从2023年起,他仅收取父母百余元的转账。父亲还欠款超300余万,名下无房产,已有资产被强制执行;母亲在鞋厂务工,其名下也有数十万元债务。该学生说,自己曾多次转账给母亲帮其偿还信用卡,上述情况有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等开具的情况说明。

网传本人发帖回应

11月22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工作人员称此事学校正在调查,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清楚。浙江大学学工处工作人员称,具体情况以浙江大学宣传部说法为准。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拒绝了记者采访。

记者查询发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显示,该学生已被推免至清华大学传播学攻读硕士。目前网友对其行为的举报,是否会影响该生的保研资格?记者咨询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学籍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已注意到上述情况,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已接到相关举报,对于该生行为是否影响保研资格,工作人员称“不予置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人员称,已接到有人对涉事学生的举报,正在调查中。

红星评论

又见“困难学生消费出圈”,应完善资助退出机制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既然拿了资助金,当然应当简朴生活,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消费;也有人认为,人们没必要用刻板眼光看待贫困学生,贫困学生也有“看看世界”的精神需求,旅游无可厚非。

类似的争议很常见,去年中山大学一位特困学生被曝出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当时也掀起了关于贫困生能不能有一些额外消费的讨论。

其实,贫困生旅游也好,有一些所谓的奢侈消费也罢,这本身不是问题,如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境遇,这当然是好事。就像浙大这位同学,“入校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认定为资助对象。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如果说法属实,其实颇为励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依然拿着一部分资助金,这种“不纯粹”才是问题的关键。

《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就规定,资助对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其在校(或幼儿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可见,保障基本的学习生活开支才是助学金的目的。

这也就意味着,资助金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花,比如不能变成“旅游经费”“奢侈消费”的一部分。困难学生如果通过勤工助学改善了生活,也想选择更加自如的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应该退出资助之列,让资助金去帮助那些更加迫切的学生。

这并不是一种惩罚,相反学校应当完善退出机制,让这成为一种激励。毕竟,资助金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固定在一个“衣衫褴褛”“箪食瓢饮”“自尊脆弱”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笔投资——解决了学生的基本生计,让学生更有余裕去提升自己。

那么,当资助金达到了这个目的,学生就应该主动退出,以示自己的“振作”。 其实在网络报道也能看到,一些资助金发放往往带来巨大的自尊受挫,有些学生自卑不敢申请,有的班级甚至要公然“比惨”。

西安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曾在采访中坦言,该校进行某学期发放隐形资助的203名学生中,有59人是经过学院复查被发现的,原本不在困难学生库里,这些学生不愿让学校知晓自己贫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