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原创》在上周收官
先点击视频观看这十首歌的精彩剪辑片段
10
这首歌的词与曲都算不上特别,像一首古装剧插曲,在专门的情节与桥段为烘托氛围用,词有一些瑕疵,某几处有些掇拾章句感。然而这首歌有着一个很美的意境,这源于两位演唱者本身的独特气质,在很美的氛围下面,实际上是藏着一个有着至深遗憾的结局。
山盟海誓的婚约,其实是永不能兑现的承诺,长相厮守,却是无守的长相思。歌曲最精彩的地方在与间奏与结尾,间奏处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像极了tvb古装剧里面罩了一层昏黄滤镜的虚幻场景,在悲情的结局处梦见了一场盛大婚礼,司仪的声音恍如隔世,让结尾那么信誓旦旦、掷地有声的承诺听起来更加心酸。唱得越美,也就越苦,人活下去,撑起来的只是那么一点可怜又虚幻的念想。
若平时爱听一些日本流行音乐,便能发现这首歌很明显的受到椎名林檎的影响,曲折跌宕的旋律,听感晦涩的和声,眼花缭乱的编曲,狼奔豕突的演唱方式,强烈的舞台戏剧感以及信马由缰的歌词,每一个构成、每一个方面都在显示这首歌是一首“高级作品”。从歌曲的意义与完整性上来说,这也许是一首还需要更精细打磨的作品,但是范忆堂的音乐素养在这比赛中想必无出其右,所以这里应当有他的一席之地。
西楼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林宥嘉的《再别康桥》、SHE的《花又开好了》、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都出自他的手,写给自己的《孩子》与《若水》也都是不错的作品(前者华晨宇在《歌手》上翻唱过),这首《主人》的歌词是海子的诗,就像《再别康桥》的词是徐志摩一样,西楼给这两首诗都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
海子的《主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两个身份,一个是“世俗”的身份,一个是“自然”的身份,这两种身份既可以认为是两个我,也可以认为是向往的对象与自己。世俗的身份,对应着渔市、婚礼、红筷子与白天;而自然的身份,对应着河流、向阳坡、竹子与黑夜。然后你会发现,世俗的身份都是由自然的身份改造、经营、为社会化的生存演变而来,在这一系列改造与经营之中,那个堕入世俗的我,他笨拙而无自由、格格不入,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那个黑夜里美好的象征,才是一个自由而能自我掌控的灵魂本身的回归与指引。
西楼为这首诗所塑造出的氛围很美,就像是笼罩在下弦月的夜色之中,安宁、缓慢、时间静静地流淌,在现场版里,他还特意为自己蒙面演唱,也恰如在一个世俗的竞争舞台上他的格格不入,蒙着面的他,就像是自己的一个世俗人格,在最后一段的飘忽不定的吟唱中,注视着上空,那里仿佛有着宽广与自由。
这首歌是一首标准的“大流行”,换做几年前,我也许不会选择这样的歌曲来放进我的十佳列表中,然而后来发现,做一首好听、流畅且浑然的大众流行歌,难度不比做一首风格另类冷僻的小众艺术作品要低,但往往,人们普遍的观念会低看前者,高估后者。这首《过错》,你可以列举出很多似曾相识的影子,周杰伦写的《听见下雨的声音》,陈奕迅的《让我留在你身边》,陈势安的《天后》,但是在这种种影子下面,这首歌并不像是一首复制作品,反而有它自己的流行特点,助阵歌手冯提莫,其实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并没有像很多人所说拖累了这首歌,因为冯提莫本身的声音气质就适合演绎这种大众流行作品,她本身就是靠翻唱这种大众层面的流行歌起家的,声音气质与作品审美相得益彰。
一首唱作炫技、旋律疯癫、听感另类且律动畅爽的特别作品,这样的歌在华语音乐中实在少见,就像是孙盛希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左耳放着押尾光太郎,右耳放着Lauryn Hill,且不说写出这样的歌,即便是完整唱下来,就能逼死多少人,它的律动之难、换声之难、换气之难、编曲的吉他之妙,奇怪的旋律、奇怪的节奏、可是混搅在一起就是这么好听。在节目第五期时,孙盛希被淘汰,同场淘汰的还有范忆堂,也许这样的音乐人并不适合这样的综艺比赛,然而仅仅两个月,第30届金曲奖公布了入围名单,孙盛希入围了最佳国语女歌手、最佳国语专辑等几项大奖,成为了金曲奖三十的一匹黑马。
袁野夕的最大优势是唱功,她的唱功弥补了她在创作内容上的一些大而空洞的不足,极大的提升了整个作品的听感,她的作品与演唱我认为都受到林忆莲的很大影响,尤其是后期的林忆莲,袁野夕强声高音的音色,在某些地方听起来就很有林忆莲的影子,而且在比赛中她有几首歌,那些关于自然、天地、光明、河流与星空的广阔描绘,我感觉就有点林忆莲的专辑《0》中的《晨光》、《一呼一吸》那些歌demo形态的气质,这些作品,若能有一个完整且深入的概念,更加精美且独到的编曲,以及更加细腻演唱,那么袁野夕将会做出一张非常有工艺品质的出色专辑。
这首歌很“阿密特”,几乎就是像是用大俗大艳色彩包装的一首《母系社会》,非常想听张惠妹来翻唱,它的歌名引人遐想、气质又土又洋、外表浓妆艳裹、表达皮里阳秋,这首“民俗摇滚”既像是猫的哲学,又像是一种个性伴侣的速写,它冷眼旁观、鄙夷庸常,而同时又暧昧不明,散发着一股“面上冷冰冰,内里硬邦邦”的情调,同时孟楠又用这首歌讽刺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风、自我吹嘘的社会现象,外在艳俗而有趣,内在辛辣且有力,这种风格与表达的歌若是在《阿密特3》中出现我都不觉得意外。
秦凡淇是这一季少有的,以细腻而感性的女性视角去探讨大议题的创作者,她的作曲、唱功其实都不成熟,但是有一股非常真诚、不屈且勇敢的生命力,她的作品并不夸大其词、虚张声势,却有着小而强烈的力量,她都从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成长经历出发,然而这种个人的小视角却能通向很大的讨论空间,比如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家庭暴力、成长伤痕等,这是很有表达支撑的创作者,当你诚恳地表达你的生活,越单纯、越真实,越强烈,那么就越能延伸到更广泛的意义中去,这首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秦凡淇的演唱限制了它,如果她的音域能足够宽广,如果她的声音能足够有力,旋律创作上再能更复杂,这首歌会是一首很有碧昂斯气质的女权主义作品。
这首歌在总决赛上才进化出了它的完整形态,“女书”是种奇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专属于古代女性的文字,据传是因为旧时某些地方的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因此有一些才情女子发明了一种男人不识的女书来互通心迹,诉说衷肠。邓见超所写的这首歌,像是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女书,因此“看不见”、“听不到”,但却又敏锐地察觉感受到那种充满隔离感的另一个文字世界的苦衷与柔肠。当然他自己也许是不同的想法与动机,但是这种灵气型的创作者,在写某一类特殊题材时,更多的意义也在于听者的不同解读。
而总决赛上陈粒加入了这首歌,为这首歌增添出不一样的意义,陈粒身上本来就有一种独立女性气质,从第三期原版那种孤独、辽远风格的编曲,到合作版更为华丽、传统且大气的编曲,既像是消融了语言与文字的隔阂得到的回应,又如“女书”从隐秘之地最终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历程,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情感角度来看,合作版的场面与编曲都有种从暗度陈仓到修成正果的盛大意味,从最细微隐秘的心思之中生出了一片奇异文化的瑰丽天地,最终又落到了女性追求地位平等的思想上,有着不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