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本文为吕东升著作《精品调研报告是这样炼成的》上篇“炼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有关内容节选。
吕东升 湖北黄梅人,法学博士,经济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决策服务工作。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决策支持工作办公室主任,先后主笔和主持服务了5任湖北省委书记文字工作,主笔和主持起草湖北省委重要文件数百份,主持重大课题调查研究百余项。
始终坚持“以研促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多学科兼容研究,在“三农”、宏观经济、文化、党建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灼见。独立著述出版专著3部,《学习与研究文集》3卷;近年来,在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中央媒体平台发表多份长篇学习研究报告。独著《中国山区经济对策》1991年在人民大会堂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云南省一等奖,《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等奖项;《百年大党缘何风华正茂》《后危机时期经济形势分析与战略应对》等17篇研究报告获国家或省部级奖项;主持的重大课题调研中有15项成果获湖北省委特等奖或一等奖。
创新是调研报告的生命,决定了调研报告能否解决问题,也决定了报告的高度和生命周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别以为创新“高不可攀”,根据笔者长期的实践,总体感到撰写调研报告(包括所有公文、理论文体等),只要紧紧依靠学习充电(广义学习概念)、牢牢接通“三线”(天线、地线、外线),必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思想火花”。具体而言,应注重从以下六个途径开展创新。
群众是真正的“诸葛亮”,有很多新鲜创造、新鲜经验和“金点子”,往往来自基层、来源于群众(这就是人们戏言“好东西往往都在下面” 的道理)。“阅鉴”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在“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中提出的如何破解“培育新农民”“钱从哪里来”“收入怎么增”“体制机制怎么建”四大难题,就是直接问计于农民的成果。尤其是2017年秋季笔者主持与战友们联合调研、获“2018—2019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的
《基层干部的“思”与“盼”——对襄阳、荆州、孝感、咸宁等地县乡党委书记的访谈调研》
,根据访谈对象发表的诸多平时难以听到的实话和真知灼见,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若干建议,对湖北省委制定基层的有关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互联网时代,“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无道理。但是,这种以求“计”若渴、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问计基层、问计“诸葛”所获所得,是互联网线上调研无法替代甚至是望尘莫及的!
“实践”是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唯一源泉,而“实际”是创新的“ 立足点”。过去很多业内人士反映,不少作品虽获表彰,但长期在仓库“睡大觉”或者成为“自我欣赏”之物,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何在?“经院式”的研究“想当然”、脱离实际!一项创新,只有在立足实际、吃透实际、把握实际基础上并遵循客观规律应运而生,才能是正确的,也才会有生命力。
“阅鉴”8《立足国情最大的实际——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几个问题》(1988年5月)中提出的有关观点建议(1988年6月4日《人民日报》第2版摘要发表),就是立足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这个“最大的实际”并遵循“农业是自然生产”的特点规律提出来的。
“阅鉴”4《后危机时期经济形势分析与战略应对》(2010年6月)第三部分提出的坚持内源型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系统发展、人本发展这“六大发展”,推进“六大转变”,具有较强的前瞻性。这些建言,都是立足国情、世情、后危机时期局势三个“最大的实际”缜密提出的。
此外,在“阅鉴”有关篇目中22年前就提出我国农民应该走“就近就地转移为主”(县城及以下转移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也是立足“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这个最大的实际。立足实际,创新才能解决问题,也才有生命力。这就是党中央对社科理论界的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原因所在。立足实际越牢,扎根大地越深,创新的生命之树越常青。
“赴外取经”的方式一般用于工作方面的创新。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当年若没有身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德国、英国并勇于积极投入实践斗争、加强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写出鸿篇巨制《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当报告起草者所在地区或单位的工作层级、环境氛围与先进地区或单位相比差距较大时,即使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管用的“ 高招”来,此类情况就迫使我们眼睛向外、对外求援。如前所述:“阅鉴”10
《换道超越正当时——对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中所提出的5条建言,已转化为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阅鉴”14《齐鲁大地竞风流——山东省“三农”工作考察报告》所取之经现代农业迈向高端化、“两区”共建催生农村城镇化、城乡统筹助推农民市民化,也吸纳到湖北省委有关文件并印发各地学习。相比而言,前一份报告是在省内做了大量调研基础上,再到浙江、江西深入考察学习,然后内外结合、碰撞思考、“加工制作”的结果。就理论创新而言,尤其是作者1992年6月考察撰写的“阅鉴”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报告》,在“实践的启示”这一部分,从当时湖北与广东差距的对比分析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经济振兴的重要保证”,此为考察后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所迸发的思想火花。离开了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这些创新成果是不可能产生的。
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作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中曾形象地比喻:“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①实际上,这也是高端创新的一项重大基本功。善于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提出创新的真知灼见,需要调研的主持人、执笔者具有视角敏感性、站位高远性、科学预见性、把握必然性、定论果断性,这对综合素质、调研功夫是一个巨大考量和检验。
譬如:在“阅鉴”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对温州、台州民营经济考察的理论思考》
中,笔者能在25年前看到“桅杆”,敏锐提出“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力军”的论断并作为报告的主题,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三员”:
一是“反面教员”敲警钟。
像我们这一代“50后”的出生者,逢上所有制“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深感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发挥甚至严重挫伤生产者积极性,已经走进“死胡同”(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农村的人民公社、生产小队)。
二是“理论教员”明经纬。
笔者在专题学习研究马 克思经济学说中所有制理论基础上,反复学习研究了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关于所有制改革的论断、思想,深感确立“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些重要论断,在所有制理论变革上具有开创性、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三是“实践教员”定乾坤。
1997—1998年,笔者两次带队去浙江温州、台州考察民营经济,其中重点考察了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等 12家民营企业,其产权人格化、生产经营社会化、经济模式混合型、管理契约法制化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经济一样,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1997年,温州市民营经济创造了84.8%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台柱”。正是这“三员”碰撞、融会贯通,使笔者敏锐认识到其势方兴未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而坚定、果断地提出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力军”的重大创新论断及其促进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建言。
“内化”是一个过程,它将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观点或经验经过内 证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升华”本意是指物理学上物质因为温差变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在这里专指事物的精练和提高。如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总结借鉴英国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基础上形成的,“阅鉴”六类15篇获奖报告中多篇是通过总结归纳出的创新成果。譬如:“阅鉴”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异质性、时代性、系统性、长期性“四大内涵特征”,就是相较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反复研究打磨提炼出来的。“阅鉴”2《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关于文化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中,文化建设的“八大特点和规律”,是在深化中国与西方文化、精神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对比研究,着力在共性中把握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个性,反复系统总结琢磨提升而成的。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不排除有关专家学者做过某些方面的研究,然而,更有针对性、系统化、集成式地提出也是一大创新。“阅鉴”12《用奋斗的青春托起明天的太阳——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解读》中,仅标题就试图作了三个方面创新:一是总标题“用奋斗的青春”怎么来的?笔者知悉并透彻研究他们动人事迹和典型经验后欣然命笔的。二是第一部分标题“一、培根铸魂……”怎么来的?笔者欣悉该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上好‘爱我中华’第一课、讲述英雄故事、举行升旗仪式”等“雷打不动”的红色集体活动,在天真可爱的幼儿心灵中萌生“童心向党、爱我中华”的幼芽后,经过思考斟酌、打磨创新提出的,试图准确表达这个全国文明单位行动之举的远见初衷与重大意义。三是第四部分标题“四、坚持党建统领,催生‘(1+3)=5’动力效应”怎么来的?笔者重温恩格斯《论权威》有关思想理论,系统调查研究该园“党建带园建”做法经验后提出的。凡此种种说明:单以文字为主体的创新无处不在、源泉也无处不有,只要勤于善于思考、通过“内化”完成“升华”的飞跃,就能形成创新成果。
创新也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流行歌曲《山不转水转》的歌词唱道:“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窿,没有结不成的缘……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不无道理。“阅鉴”六类15篇获奖报告中,有一些创新是笔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这把“金钥匙”形成的。
一是运用发散思维。
这是指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路开阔,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可以克服和跳出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由此需要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对实际问题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善于思考。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
也称“求异思维”,是指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事物的反面去探索思考(“反弹琵琶”),使问题得到创新性的解决。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是运用换位思维。
就是在处理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正面意见与反面意见的关系上等,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使取得的创新成果和决策更全面、更科学、更易于操作落实。
①《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395页。
《
精品调研报告是这样炼成的
》是
2024年9月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出版的图书。
(三)完成领导机关基本任务必须倾力做好调查研究005
(一)从世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013
(二)从国情看: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013
(三) 从党情看:面临能否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严峻考验 014
(四) 从使命看: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艰巨性前所未有014
(一)善用“厘清头绪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025
(二)善用“矛盾分析法”:用好三把“金钥匙”026
(三)善用“多维比较法”:精准锚定调研对象坐标点026
(五)善用“综合归纳法”:从中抽出正确的结论030
(七)善用“时空谋定法”:把握广度、深度和力度031
(八)善用“精准决策法”:交换 + 比较 + 反复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