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传染病肆虐之地。长江流域的吴越有天花、麻疹、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季节性疟疾,珠江流域的岭南有梅毒、麻风、恶性疟疾、脚气病,素有穷山恶水雅号的云贵高原自不消多说。在群雄并起的中国古代,传染病就是南方诸国抗击北虏入侵的最有力武器。到了“医学昌明”的中国近代,南方传染病仍然在发挥其反侵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不落帝国全面殖民中国。
1·“中国新加坡”梦破碎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在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史诗大捷”,清军和英军的伤亡比例甚至高达600:1。有东亚第一要塞美誉的虎门炮台群不过三日便失守,英军仅轻伤5人无人战死。使用花岗岩作为建材的厦门石壁炮台,英军也不过光炮击了3小时便宣告易主,进攻者无一伤亡。哪怕是战斗最惨烈的镇江保卫战,1500名八旗子弟兵尽墨此地,方才击毙了16名英军。而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学术泰斗茅建海则认为战争期间在舟山群岛驻扎的英军竟有448人病死,约为英军战死人数(69人)的7倍!
▲舟山群岛全貌
舟山群岛位于浙东东北沿海,处于长江出海口南侧,有岛屿1390余座,最大者为舟山岛。舟山岛南侧的定海城东西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南面濒海地扼苏、浙、闽三省的海面。舟山群岛的背后是富庶的江南腹地,其还是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就曾想从清政府手中购买舟山群岛若干岛屿,战争爆发后英国公使义律更是扬言要夺取舟山群岛,将其建设成东亚的“新加坡。”但英国人的美梦很快被中国南方的病菌打破了。
▲舟山群岛英国驻军人数的1/8死于非命
“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期间,英国驻舟山群岛的3600名军队里,住院疗病的士兵有5329人次,另有448人病死。住院疗病的患者超过半数得了间歇性发热疟,三分之二的死者死于痢疾和腹泻。”——马士英·《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英军早期在舟山群岛主要遭遇的疾病是疟疾和痢疾以及腹泻。疟疾发病率几乎为百分之百,痢疾和腹泻分别为35.3%和30.5%。病死率最高的是痢疾和腹泻,分别为22.7%和8.4%,疟疾致死率是3.4%。英军发病率高达195%,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英军都会患上两种传染病。南中国地区的疟疾(发烧是疟疾的基本特征)流行对驻舟山群岛的英国驻军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它大大削弱了英军士兵的士气,使他们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这种疾病令发病者颤抖6到8个小时,让他毫无生气,当病菌不向药物投降时,发病者不消多时就会化作一具僵尸,死时脸上往往带有筋疲力竭的表情,仿佛和死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但是,痢疾比疟疾要难缠多了,它一旦抓住了患者就不会放手。
▲英军运输船队
事实上,英军在舟山群岛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上述表格中的数字。英军占领定海城时,不费一兵一卒。英军占领舟山群岛半年后,1841年1月驻舟山群岛的英国士兵从3600人锐减至1819人,刨去了部分南下支援进攻坎通虎门要塞的士兵,“凭空消失”的英国士兵竟达近千人。
等到鸦片战争即将结束时,原本对舟山群岛寄予厚望的英国人已经心灰意冷。舟山群岛之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远大前程的起点,反而是罪恶的索多玛之地。英国公使义律出于保全舟山群岛的幸存英国士兵性命的人道主义考虑,违背英国内阁的旨意,草草和清朝大臣琦善签署了穿鼻协定,放弃舟山群岛改占香港岛。
▲查理·义律爵士
2·舟山群岛的英国人为何如此脆弱?
▲一小撮蚊子的力量赛过百万清军
不管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很早就对热带地区的传染病有所了解,中医自古就有“六气侵淫”、“瘴气”、“疠气”之说,西方早期医术著作《空气、水、地方》也认为特定地区的气温、降雨量、风和该地区的传染性疾病有密切联系。尤其是日不落帝国对热带地区的扩张早已有200多年之久,和热带传染病接触不算少,各种防治手段屡见不鲜。那为什么舟山群岛上的传染病依然能大量杀伤英国士兵?显而易见的,除了舟山群岛的自然气候作祟外,英国士兵大量减员存在其他的因素。
食物匮乏:众所周知,饮食摄入是人体免疫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所谓“一瓢食一担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英军占领舟山群岛初期,由于清政府和当地居民实施了坚壁清野的措施,导致了舟山群岛上的英军的食品供给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定海城变成一座“死城”,城内的中国人近乎绝迹,过去熙熙攘攘、农产品充足的市集一片死寂。英国普通士兵在市场用成色十足的洋圆都弄不到几棵青菜,以至于有些士兵为军仆送来的少量海鱼大打出手。英国军官的情况比普通士兵好得不要太多,他们依靠军衔得到后勤的优先供应,这些人患病率亦是最少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各种疾病的传播媒介
舟山的水有点甜:热带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媒介不外乎蚊蝇,就是水源了。很多寄生虫例如痢疾阿米巴虫,血吸虫等必须在水环境中或借助水中的某些生物体才能发育成长,进而感染人类。英军起始从稻田的排水渠取水,这种水水质极差。水体浑浊呈微黑色,打满一桶水桶底有两寸厚的沉淀物,不过令英国人啧啧称奇的是,看起来如此肮脏的沟渠水喝起来异常甜美,有家乡英格兰的味道。当地居民也不遗余力地污染水源,在江苏巡抚有组织地指挥下,舟山日夜有兵勇驾驶小船往泉井河溪投放用毒物熬成的毒汁。为此江苏巡抚裕谦向道光邀功道,在他的努力下舟山群岛的英夷被毒毙了一千数百人!
▲清政府对英军首级开出了极高的赏格,让某些爱国民众趋之若鹜
艰苦的居住环境:没有新鲜丰富的食品和干净无害的水源让英军的机体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同时英军在舟山群岛的恶劣居住环境又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温床。根据奥赛隆尼的《对华作战记》所载,舟山群岛的英国指挥官布尔利上校为了尊重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不允许部队私自侵占定海城的公房和寺庙为兵营。大批大批的英军唯有安置在卫生条件很差的帐篷里,白天遭受烈日暴晒,晚上忍受来自潮湿发臭的土壤、稻田和沟渠里的有害气体熏蒸。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士兵不想得病都难。
▲舟山群岛风景如画不假,但在当时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
3·英军在岭南地区的健康状况
▲炎热的坎通
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要远较舟山群岛恶劣,这里比江南更靠近赤道,开发时间和程度非常晚,长期以来是中国内地18省的边疆。历史上,试图征服岭南的北方侵略者们,不管是铁血秦军,还是虽远必诛的汉军,抑或是对外作战胜率高达百分之99的宋军,都在岭南地区病的反抗中损失惨重。鸦片战争中,侵略岭南的英国人也不例外。
英国人对坎通经营和认识已有数百年之久,对岭南的水文条件和疫病以及当地居民的习性有充分认识。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上旬英国远征舰队抵华。英军小心翼翼地绕开了岭南疫病肆虐的夏秋期,先北上进攻江浙,待到岭南疫病潜伏的冬季即次年1841年2月方才回师南下进攻坎通。加之,英军进攻岭南时的食品供给和居住环境说不上坏,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的坎通居民不少愿意把鱼、鸡蛋、蔬菜卖给英国侵略者,英军有舟山的前车之鉴后也尽量选择海拔高地形平坦远离潮湿的山间居住,故未出现英军在舟山群岛因疫病大量减员的状况。
▲在坎通,英军的伤亡微乎其微
纵然如此,岭南地区的传染病照样使英国侵略者大吃苦头。1841年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结束。大批英军离开坎通大陆,撤退到香港岛休整,为北上进攻厦门作准备。疫病爆发于英军乘坐兵船沿珠江航行的途中,抵香港岛后发展到高峰。英国远征军的海军指挥官辛好士是第一个病死者,随后英军纷纷染病,病员高达1100余人。马德拉斯土著步兵37团损失最为惨重,600余人仅百余人尚能作战,18名军官中2人病死、15人重病住院、当值者余1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迫使英国人暂缓北上进攻厦门的日期。
▲感染血吸虫的患者
这场疫病的病症不明,不同于常见的疟疾、痢疾、腹泻等热带传染病,应为在进攻广州期间染上的血吸虫病。驻扎在广州山间高地的英军为消除疲劳恢复精神,时常跑到附近溪涧山泉中戏水,因而被血吸虫袭击,终酿成大祸。
4·“国际友人”助华抗英
▲霍乱是印度对英国人的回敬
1842年5月,英军从香港岛等处启程北上进攻中国长江流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令英军大量减员的疫病除了固有的中国本土传染病,并且出现了新的传染病——来自印度的霍乱!霍乱起源于印度恒河三角洲,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病,主要通过水为传播媒介,临床病症为呕吐和脱水。在有效治疗手段出现前,霍乱的致死率高达70%。有史可考,霍乱曾于1817-1923年六次大流行世界。在鸦片战争那年岁,霍乱一度被认为是神罚,也就是只有靠上帝的怜悯才能治愈的疾病。
霍乱流行在1842年6月的镇江战役期间发展到极致,给英军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从事艰苦攻坚战的英国陆军自然是霍乱的重灾区,连在海上游戈条件相对安逸的英国海军舰队都不能幸免。据《复仇女神号在华作战记》的作者伯纳德所说,在扬子江流域以及长江口内外的英国舰队,不论战舰或是运输船,病人都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挤满了甲板。贮藏船欧琴号除了三个水兵和一个侍者身免外,从船长大副到水兵厨师都统统病死了。霍乱的流行让英军的人手极为缺乏。在那以后,英军的军事行动陷入了停滞,南京幸运地逃过了沦陷一劫。
▲英国本土军队
此次霍乱流行缘于1842年6月英国政府对在华作战英军的大规模军事增援。该次军事增援由印度土兵和英国本土欧洲兵两大部分组成,印度兵6749名,欧洲兵1500名,共计8000余名。如此强大的增援本可助英军彻底占领整个江南,谁知却成了祸起萧墙的场面。4、5月正是印度霍乱流行的季节,体内携带了故乡霍乱病菌的印度土兵在漂洋过海的长途跋涉以及艰苦的作战中,机体免疫力下降让霍乱病菌有机可乘,而与印度土兵协同作战英国欧洲兵们根本毫无霍乱免疫力,死伤枕籍遂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