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商场里面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浓郁,我才意识到——
这一年又快过完了。
听到
“年终”
这个词,脑子就会不自觉地被
“年终总结”“绩效”“OKR”
,这一系列词语裹挟。
因为在深圳这座城市,
不忙碌是犯法的,忙碌但是没有成绩也是违法的。
所以回望过去一整年,我总有一种
“被困住”
的感觉,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被困住”,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被困住”,非常拧巴——
一方面觉得我一定要做出点成绩,另一方面又觉得我好像做不出什么。
去年一年,有大半的时间都在怀疑人生,在挣扎的同时又找不到被困住的出口。朋友说:
要不你去读读哲学吧?
成,死马当成活马医,说读就读。
三月份我的项目业绩下滑,
原本三个亿的目标额只达成了百分之六十
,没有任何意外,我被领导约谈了。
那段时间我觉得我整体的能量都非常弱,
原本能让我开心放松的事情,比如和朋友聚餐、出游,也都提不起我的兴致。
我一开始粗暴地认为
只是因为自己状态不好
,但这样的归因让我开始陷入
“自我攻击”
——
我状态不好就不想上进,不想上进业绩就不会好,业绩不好又会让我怀疑是不是方法不对,最后得出一个最丧气的结论:
我就是不够强啊。
这些自我攻击时间长了闷在心里就变成了攻击他人,而且是周围最亲的亲人,
毕竟气儿都撒给了你最信任的亲密关系。
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在“不好”和“更差了”之间反复横跳。
所以就在我以为,读哲学只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时候,突然那天就被一句话给“创”到了,大意是,
上帝往往会回报那些不对自己人生做太多规划的人。
(相对意义上)
我曾经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热门的好行业,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业务也会饱和,也会亏空,
历史上其实无数次印证过,越是眼前利好的往往越是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但是那时候的我总是无可救药地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认为只要自己这么踩对每一步,起码不会在大方向上出岔子。可正是我这种自以为是的“精明”——
希望自己的任何事从外在方面看来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带给了我这种丧气感。
在那个阶段,如果你告诉我说,我的人生整体毫无意义,我可能会瘫倒在地。
如果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仅仅是自己认为很重要,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就很重要的话,那如果跳出来看,我们活着的意义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
当我意识到外部的观点其实也带不来摧毁性和本质性的结果和影响后,有一种松弛感在心中缓缓升起。
换句话说,当我不再把自己看的很重要,是不是就能鼓起前进的风帆了?
而且意义这件事儿本来就是相对的,我虽然还是会很容易地被周围的环境或是周围人的言论所影响,但我的头脑却是十分清醒的,
我知道“有意义”和“有意思”是两件事儿。
“有意思”的人生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远比“有意义”更重要
,在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觉得短暂的业绩下滑好像也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把事情指向了更有趣的方向——原本令人沮丧的事实变成了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某种程度上来说,
稳定确实能带给人安全感。
这种“稳定”能够引申出来很多事情,
比如我觉得我一定要装备齐全才能去健身房、必须在图书馆那种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读书,又或者是只有白天才能重启新的一天。
我慢慢发现等待最好时机和环境的过程,对我也是一种精神消耗。
实际上这些“稳定”不过是某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等待那个百分百完美的timing的过程当中,我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去健身,又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十一假期的时候去清远参加朋友的婚礼,大家临时起意说要不去爬山看看风景,其实当时我只准备了一套参加晚宴的高跟鞋和小裙子,但是我想:
为啥不试试让生活有趣一点?
于是就跟朋友借了一条牛仔裤,直接穿上酒店的拖鞋跟大家伙说:走啊!
虽然我一直走在同行人的后面,但是这山上的风景确实让人心旷神怡,
比起错过这次远足,我觉得穿着拖鞋反而让我对它印象更加深刻。
多年后想起这个决定,也还是会觉得自己很酷吧。
我把这有趣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之后,还换来了很多穿不同鞋子登山的网友们的有趣分享,大家甚至还约着说下次都不穿登山鞋去徒步。
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这应该也是导向我认为的有意义的一种方式。
果然只有立刻行动,才能拥有与众不同的未来,拒绝完美,拥抱变化。
不管周遭如何,我都告诉自己尽量假装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平静地看着命运的车轮究竟会把我载向何方。
不管再遇到什么风浪,我依然有勇气选择我认为对的版本。
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有意思”的人生,开心地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