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果壳  ·  过去这个周末,所有创客都在深圳了 ·  5 天前  
科普中国  ·  这 3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又被催婚了?你咋还不着急?可能得怪大城市里的人太多了!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03 10:57

正文

太长不看版

1,生活在高人口密度地区的人,会更倾向于晚婚晚育,因为这样对他们而言是更合理的选择。


2,即便排除经济、文化因素,仅仅是“人口密度”这一个因素带来的心理影响,也足以让大城市人口做规划时想得更加长远,也更加“不着急”。



北京国贸桥车流缓慢行进。图片来源:公磊 

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编辑:odette

或许在大城市生活的“北漂”“沪漂”们,最不理解的就是老家亲戚的“猴急”:什么时候结婚啊?都25了还没男/女朋友……怎么28了还不生娃?看隔壁家的都生俩了……

这时候的心情就是——

我真的很老吗?为啥老家人都急着催婚催娃啊?毕业还没多久,工作刚刚上道儿,哪有精力顾家?这么年轻,还想着多挣点钱、多去几个地方,人生还长着呢……

关于这个问题,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生活的人,更倾向于“不那么着急”。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晚婚晚育,不急着做那些“迟早要做的事情”;而在农村乡下,人们则倾向于早早结婚生子,把“一生中的必须任务”早早做完了事。

——这还用研究?当然。因为你可能想不到,“人口密度”这个单一因素,就可以造成这些不同。


高人口密度,与“慢”生活策略

从历史上看,城市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人群生育年龄的延后。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出生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且不仅仅是福利完善、生育成本高的发达国家会这样,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城市化程度(红线)和出生率(蓝线)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图片来源:George Martine, Jose Eustaquio Alves and Suzana Cavenaghi. Urbanization and Fertility Decline

生育成本的提高、生育意愿的下降(在城市,生育不能带来新的劳动力),都会让生育数量减少。然而,“不急着生”又是为什么?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讲,不管生几个孩子,总归都是要生的,为什么不趁着所谓的“最佳年龄”完成生育,而选择延后呢?这种“慢”的策略,仿佛同城市快节奏、急匆匆甚至有些混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者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表明,人口密度会切实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史策略。生活在高人口密度地区的人,会因为“人口密度”这个因素带给个人心理上的影响,而选择将建立家庭、生育等决策延后,投入更多在教育上,维持更长久的亲密关系,在做选择的时候看得更长远。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比起数量而言,生活在高密度城市地区的人会更注重质量。

北京人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图片来源:罗晓光

研究者们先比较了世界各地和美国50个州的人口密度数据,以及这些地方人们对于长期亲密关系的态度、人们的生育率和生育年龄、未成年生育率、对教育和未来的投入等等,衡量生活史策略的快慢指数,将这两个指数形成矩阵进行比较。

全世界的数据如下,横坐标是人口密度,纵坐标是生活史策略,指数越高代表生活史策略越慢。可以看到拖后腿的基本上是非洲国家,但整体依然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和⃞分别代表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的国家,╳代表太平洋岛国,∆代表非洲国家,+和0分别代表北美和南美国家。图片来源:文献[1]

美国50个州的数据如下,可以看到相关性非常之明显。东部几个人口密度可观的州,在生活史策略上明显更慢;而西部特别是落基山脉几个地广人稀地带,则刚好相反:

⃝,东北角的新英格兰地区各州;⃞,东北部的中大西洋地区各州;╳,中东北区各州;∆,中西北区各州;+,东南部的南大西洋区各州;0,中东南区各州;⃟,中西南区各州;✮,西部山地区各州;⋈,西部的太平洋地区各州。图片来源:文献[1]

看完了相关性,还并不能下结论。如何确定是人口密度影响了人们的决策,而不是其他因素(比如城市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人口组成)?研究者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参与测试的人沉浸到“人口密度大”的心理环境中,然后做一系列与长远决策有关的试题,看人口密度是否对被试产生了心理影响。

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会阅读一篇叫《拥挤的生活,太多》(The Crowded Life, Too Many, Too Much)的新闻,描写美国人口爆炸性的增长,或者听一段嘈杂、拥挤的声音;而对照组则不做这些。之后,被试们会做一系列测试,都是非常经典的用来确定人们采用短期还是长期策略的题(比如让你选,今天收100元,还是90天之后收150元之类),以及和生活、生育、教育有关的题,让人选择会生多少小孩、怎么安排他们的教育等等。

大城市里拥挤的地铁是艰难生活的缩影。图片来源:王全超

结果显示,被高人口密度的“既视感”影响之后,人们倾向于做出更长远的选择,并更注重教育,生更少的孩子,维持更长远的亲密关系等。人口密度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以及这些心理效应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


人多,带来焦虑也带来自由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把城市化带来的心理影响往负面的方向引导——拥挤,混乱,繁忙,资源紧张,的确不会带来什么好印象。但是对于真正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事实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粗暴。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一百多年前,当新兴的铁路工矿载着德意志起飞的时候,社会学家格奥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就注意到了“城市化”为社会带来的重要趋势。他的著作《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分析过人口密集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人口密集的城市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持续、大量的信息输入,仿佛“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万花筒”,人们不得不选择性地接受讯息,思维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理性,更加注重计算收益得失。毕竟,只有理性才能帮助人们承受这种高压的环境。

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事情,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都会想得更多更远,用不好听的话就是“算计”,但是人们确实会做更多利弊权衡。何时生娃、生几个、会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都不是长辈眼中“时间到了”这么自然和简单。

理性使人们不再把生育本身作为目的。图片来源:长春蓝枫

而齐美尔同时也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给人带来的“自由”,因为理性的存在,人们能够更彻底地实现“个人和精神上的发展”。

战后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Louis Worth)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聚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涉及更多理性的、复杂因素的考虑。他由此推论,高密度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会发展成“效用性”的(relationship of utility),从事什么职业,有多少钱,住哪个地方,归属于哪个组织等等。人变成了机械性的存在,变得更加冷漠,但是同时,在拥挤的城市中,人们学会了隔离彼此,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容忍“不同”的存在。高密度的生活在造成心理问题的同时,又给人更多发展的可能。


活得久一点,人生慢一点

说回到前面谈到的生活史策略研究。人们在高密度的人口条件影响下做出的决策,具体心理机制又是怎样呢?研究作者之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史蒂文•纽伯格(Steven Neuberg)指出,在人口密集地区,资源紧缺,需要竞争才能获取足够支撑自己生活的资源,所以人们更加注重长远的投资,更重质量而非数量。因此,生活上会耗费资源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等——就会延后。

但采取慢的生活史策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比较长的寿命预期:人们确定自己能活到足够久,即使采取慢的策略也不会最后赶不上。因此,在战乱、动荡、疾病横行的情况下(比如在一些非洲国家),即使人口密度高,人们依然会选取快的策略,早早完成任务以免遭遇不测,或者多生几个孩子以防万一。

的确,大城市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人们感到安全、富足,自然不必“急着”完成人生大事。高龄产妇?现在的医疗条件下,高龄的影响已经被大大降低;待冷冻卵子技术成熟,担心就又少了一重。

这些因素,叠加在“人口密度大”之上,更加让年轻人有恃无恐,也让老家的亲戚们操碎了心……

这种意义上讲,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对于女性的人生策略也许影响更为明显。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呢?生活史策略是一个结合了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等学科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分析人口、环境因素对社会行为造成的影响,甚至这些因素如何进一步影响社会的集体心理和文化。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关怀每个人的心理生活,指导决策,建设对我们更友好的社会。

至少,对于每个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当你老家的婆婆妈妈舅舅爷爷们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催婚催娃,你会知道,他们只是没有亲身感受城市的人口密度罢了。

城市生活虽然繁忙、拥挤,但也给了我们更大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自由的人生策略。


一个AI

想提醒一下备感安慰的读者:怕麻烦不想结婚和找不到对象是两个概念……


果壳网

ID:Guokr42

据统计,当果壳发这种东西时

约42%的评论者表示

他们将会立刻

把果壳推荐给自己远方的家人……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