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官方统计局于8月底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制造业部门增长大幅放缓,从去年同期增幅10.7%跌至1.2%,导致今年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5.7%,远不及此前6.5%的预期,创下了自201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差表现。
目前关于印度经济走势的争鸣中,在认为是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改革冲击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了经济数据的波动上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在对印度经济走势的长期预判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乐观的一方认为,目前经济放缓只是改革的阵痛,但改革最终将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另一方则认为改革措施只加速了经济问题的暴露,而没能真正回应问题、弥补短板,高位增长的经济面临崩塌。
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的面纱半遮半掩,给讨论也增添了一抹挑战性。
对印度经济持乐观态度的“乐观派”与持怀疑态度的“雪崩派”争论的分歧首先在于对改革效果的评估上。“乐观派”认为目前经济数据下滑是短期回调,这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阶段。目前PMI值跌至枯荣线以下、低通胀率的问题对印度经济的基本盘并不构成威胁,仅仅是非常态政策的短期影响所致。
而政府在“废钞令”、推进商品服务税改革、利用资产重组解决银行坏账问题、兴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数字印度”、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将有利于破除印度经济发展桎梏,促进经济长期繁荣发展,正所谓“涅槃重生”、“破而后立”。
IMF预测GST将助推印度中期GDP增长率超8%,在2016/2017财年实现6.8%,2017/2018财年达到7.2%。并称印度在多项改革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前景十分良好。
CBRE South Asia将印度列为2017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的第一位,零售业销售额预期可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零售行业的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高通资本也称2017年将是印度创业的黄金年,科技创新行业已经走出出创的困难时期,拥有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而“雪崩派”对此则不以为然。在改革效果上,“废钞令”没有产生实际效用。2011年至2015年印度流通货币增长迅猛,增幅达40%,流通领域500卢比面值纸币增长了76%,1000卢比面值纸币增长了109%,与同期经济增长仅为30%严重脱节。
印度政府将此归因于腐败和大量黑钱,“废钞令”应运而生。但是,近期印度央行的报告显示,此次回收的被废纸币高达流通量的99%。这表明,“废钞令”非但没有打击到黑钱,反而助推了黑钱洗白。
同时在实际中,造成印度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引发经济秩序乱象。
当地时间2017年3月31日,印度新德里,货币兑换最后期限,民众在银行外排队提交废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次,“雪崩派”将着眼点放在印度经济的运行周期上。印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红利正逐渐消退,经济结构畸重畸轻的弊病日益突显出来。当前印度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瓶颈期,经济下行也是长期放缓态势的征兆。而莫迪政府在回应现实经济难题中看似大刀阔斧,实则并没有做到釜底抽薪、剔除顽疾,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得改革效果不佳。
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当天,印度财政部长阿伦·贾伊特利表示,“GDP增速从第一季度下降至5.7%,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很显然,这给经济带来了挑战。”这与其之前一贯公开表明的乐观态度大相径庭,证实了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着实堪忧。
印度是在第三产业的基础之上“倒挂式”经济结构,服务业一直以来呈现着对工业的替代式、掠夺式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坚实的工业基础。服务业中又以发展外包服务业为支柱,经济增长对外部依赖严重。
从全球经济背景上看,经济整体上进入“新平庸”时期,印度外包经济的传统雇主欧美等国经济不振,特朗普上台后加强贸易保护,推动“美国制造业回归”,进而导致印度服务业订单急剧萎缩。
同时在全球新一轮美元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外部资金流动性降低,都导致了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后继乏力。
从印度国内角度来看,服务业虽然表现出对工业的替代式发展,但是却没能替代工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近年来,印度GDP呈现高速增长,与之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却增长缓慢。
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显示,1987年印度城镇化率为24.8%,中国为24.2%。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在2016年达到56.7% ,而印度仅有33.1%。另外,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进程将是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印度城镇化率在进入30%后,其数据表现与之颇为不符,增长速度反而有所减缓。没有哪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印度的表现实在反常。
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印度“倒挂式”的经济结构上。印度第三产业并非是在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而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直接嫁接西方产业转移的结果。
印度以金融、IT部门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对人才专业素质要求高,吸纳劳动力数量的能力有限,印度GDP高度增长的同时,没有带来非农就业人口的显著增长。
高端服务业培育了如班加罗尔、孟买等几个发达城市,但是它们仅仅是南亚次大陆上几座繁华的孤岛。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断裂层越发加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印度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已经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
印度政府如果不能通过改革,调整畸形的经济结构,建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从而不断弥合城市和农村互相撕裂的社会现状,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就业机会,那么,即使印度GDP增速成为世界第一,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
反观莫迪政府,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仍鲜有作为。尽管政府的改革措施透漏出,希望通过加强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和吸引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今年2月17日,印度出租车司机举行了为期四天的大罢工,抗议uber进入印度(图片来源:东方IC)
但是实际上效果平平,政府大力发展的“数字印度”,在现实中却遭遇移动网络硬件缺陷的尴尬;在建立经济特区上,中央和地方邦就吸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的协调存在诸多矛盾;之前为解决投资用地问题的土地改革,因为遭到农民和反对党的强烈抵制也不得不草草收尾。
印度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难以突破的重重桎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还是遥遥无期。
对于改革“破而后立”的说法还值得商榷,就目前印度经济的表现看来,经济增长“平原期”即将到来。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加速了经济结构等问题的暴露,但可行的经济转型新方案尚未提出。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印度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巨大的就业需求,劳动力与就业之间的缺口日益加大,印度目前尽管保持着高速的GDP增长,就业弹性却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分离预示着无就业增长的到来,预示着印度经济步入增速“平原期”。
印度政府将引进投资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下大力度建立经济特区、推出“经济特区”APP、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等。而实际上,印度当下正处在比较恶劣的投资环境中。
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放缓之势,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制造业海外外包订单逐渐收缩。同时印度相比于邻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原料密集型产业上并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