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靠同名创始品牌起家,但在2016年,百丽的营收占比出现了难以扭转的变化。曾经的鞋业公司面临品牌老化危机,“鞋王”的主营业务不再是鞋子了,正在被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的运动、服饰类抢尽风头。
一个插曲是,2007年下半年,百丽以约3.7亿元购入FILA中国商标,但不过一年便转手给了本土运动品牌安踏,2008年该品牌亏损3900万元。当时业内解读为“百丽退出其并不擅长的运动装自有品牌业务,全力以赴鞋类新品牌运营。”
时过境迁,如今的运动服饰竟然占比百丽营收的56.0%。其中一线运动品牌增势尤为突出,2015/2016财年占比运动、服饰业务的41.5%,同比提升了13.9%。
运动、服饰业务比例的上升对于百丽综合财务指标和营运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经营模式而言,运动、服饰业务仅涉及分销及零售环节,而鞋类业务则是全价值链模式,因此在盈利能力上,包括毛利率和经营溢利率明显低于鞋类业务。这对百丽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
但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一方面,因为不介入制造环节,运动、服饰业务的存货周转要快于鞋类业务。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全年业绩公告显示,百丽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35.7天,较之前一年略降3天,其中运动、服饰业务存货周转天数下降接近10天,而鞋类业务则增加了18天。集团存货金额同比上涨8.3%至68.774亿元。
另一方面,运动、服饰业务的店铺格式与位置亦有别于鞋类店舖,往往在百货商场所处楼层较高、店舖面积较大、单店产出较高,因此商场特许经营费占比收入相对偏低,工资占比等指标也略低于鞋类业务。
在整体偏弱的渠道环境中,运动、服饰业务依然保持较快的开店进度,于2015财年内净新增网点682家,净增加10.6%。
除此之外,服装市场日趋细分化、碎片化,百丽通过持续引入新品牌、新业务的多品牌策略,布局多个细分市场,并根据不同品牌的特定发展阶段,先深耕,再拓展。在代理运动品牌外,百丽也曾尝试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军时尚服饰领域。
与巴洛克的合作被称为百丽介入时尚服装品类的第一步。2013年,百丽斥资约7.32亿港元收购巴罗克日本公司约31.96%股权,并成立一系列合资企业,依托巴罗克在时装研发、品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中国开拓服装及配饰业务。
同时,百丽也与意大利高端时尚牛仔品牌REPLAY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负责开发该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业务,借机切入牛仔服装领域,交易策略与上大致相同。
但显然,品牌和渠道优势背后,百丽这头巨兽亦被一些品牌所牵制。公开资料显示,百丽被爆需要为近年收购的Mirabell、Millie‘s、SKAP等品牌作出大额撇帐导致了利润的直接下降。此外,百丽也有被“甩”的案例,2013年,意大利男鞋品牌GEOX在与百丽五年代理期满后不再续约。
抓住当下的运动休闲风口,作为家大业大的代理商,百丽或许能依托服饰业务的稳步发展为总体业务救一把火,但是其核心业务始终为鞋类,未来仍需围绕此作业务拓展。
因此,做自营品牌成为零售商,还是做好代理转型为渠道商对百丽来说将是一次长久的博弈。但至少在目前,市场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