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要睡够
8小时
才健康,是真的吗?
睡午觉,多长时间最合适?
20分钟?30分钟?还是1小时?
最新发表的几项科研成果,解答了4个我们关心的睡眠问题!
今天,典哥就带你了解下。
如果你想细致了解这些研究,就认真看下全文;
如果只想看结论,直接往下看加粗的文字就好!
而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晚通常只需要7~8小时
[1]
。
所谓的“要睡够8小时”,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平均值。不需要苛求自己一定要睡足8小时。
判断自己睡眠时间是否足够的标准是——白天是否有足够的精力,不容易犯困。
2021年9月,《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2]
。
这份来自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分析了东亚人群的睡眠时长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5小时或更短、6小时、7小时、8小时、9小时、10小时或更长。
女性中,每天睡7小时的人最多
(占了33.8%)
;
男性中,每天睡8小时的人最多
(占了35.1%
)
。
最重要的发现是:无论男性或女性,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其他原因死亡率的最低点,都落在了7小时睡眠上。
简单一句话:
每天睡7小时的人,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而睡得太少
(小于5小时)
或太多
(超过10小时)
,死亡风险都增高。
所以,典哥想提醒一句:
睡眠时间太短或太长,一些特定疾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
[2]
:
睡眠时间短,一种叫“瘦素”的激素分泌减少,而生长素释放肽的分泌会增加。这两种激素的变化会让人食欲大好,吃得多就增加了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进而增加心血管相关的死亡风险。
睡眠时间长,可能是因为身体里已经藏着某些疾病,但还没有被诊断出来。这时候,疾病可能导致炎性物质的释放,比如C反应蛋白,它们都和睡眠时间增加有关。
2021年11月,一项研究专门对
入睡时间点与心脏病风险的关系
做了分析
[3]
。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选取了8.8万人
(平均61岁,女性占58%)
,收集了他们的入睡和醒来时间。然后,在平均5.7年的时间内,跟踪调查了他们的新诊断心血管病的情况。
结果表明,
入睡时间在半夜12点
(或更晚)
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高;
最低的是晚上10点~11点入睡的人群。
半夜12点
(或更晚)
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25%;
晚上11点~12点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12%;
晚上10点前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12%。
(睡得太早也不行?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然,早点睡总比熬夜强。因为熬夜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还有个坏消息——
晚餐吃的食物,也可能影响心血管病风险。
晚饭吃太多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肉类,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比如,加工肉类
(如培根、汉堡、鸡块等)
、加了糖的食物
(如蛋糕、面包、甜饮料等)
[4]
。
而晚饭吃高质量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可以降低约10%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如,蔬菜、豆制品、天然谷物
(如糙米饭、纯燕麦粥等)
等。
如果想减少心血管病风险,最好每晚10点~11点就睡觉。
(是闭上眼睛入睡,不是说上床盖好小被子继续玩手机哦~)
另外,建议晚餐吃清淡点。蛋糕、红烧肉、炸鸡之类的美食,还是留在中午享用吧。
没跟你开玩笑。咱们打工人很少有条件能中午也躺下睡觉,大都是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你肯定也有这样的经历:趴着睡完,手麻脚麻流口水,反而更累了。
其实,午睡的实际意义在于解乏,让下午的工作更有精神
(方便给老板更好地打工)
。有条件的可以买个行军床,尽量躺着睡,更舒服也更解乏。
至于午睡睡多久,有研究建议,要么控制在20分钟以内,要么就睡好整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90分钟)
——如果你时间足够的话。
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入睡20~30分钟后,会进入深睡眠。此时醒来的话,你会感到非常疲劳,不利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