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说之后的几日会有小雨,我望着树上已开的花朵叹息,顶得住严寒和冰雪,却不见得熬得过在盛开时来的一场雨。
于是,摘与不摘不再矛盾。
这几日睡眠不太好,多梦。
昨夜十点多,稍有兴致,拿起笔写了几个瘦金体的千字文,望着桌子上的绿梅,随性描摹起来。
一枝梅在手中翻来转去各个角度,画完,竟也觉得累了,虽然夜里睡得并不比前几日好,终究是多动了眼、手、脑,真疲了,梦也做得少一些。
花瓣的层叠花蕊深处的幽香,逆着灯光去观察花朵的轮廓,我才算领悟了为什么有些艺术家会把梅的花瓣“处理”成五瓣。(后来在某处公园大片梅林里发现五瓣的白梅红梅,才知此处的领悟也许有些错误)
小区里有木桥、有竹子、有绿水也有冬日里在岸边悄悄盛开的梅。它并不张扬,就连香味也是淡淡的,不然怎有“暗香”一说?走过路过的行人不像我这样痴迷,他们很少在树下驻足停留,更别说看它一眼。
我举起相机,脑海中有一幅画面,想把“看到(想到)”的那些都拍进来,可是不太可能,要不然就是距离太远,没有主次,拍出来后,觉得难看了。
画下来也许就不太一样呢。可是该怎么画?
我想起来影子。昨夜画完偶然发现的,透过纸背去看一枝梅花的影子,无比完美,如淡淡水墨。
回想起不知哪里看到过的:名画家郑板桥曾摹画过窗户上的竹影,这个典故。以此方法画梅,依然有用。
你看那排列看似毫无规律的蕊,多像两手合捧成的莲花状,密密的围几层几圈,偶尔的几根凌乱看似无意却别添韵味儿。
你看花瓣的轮廓,可不都是一个个圆,线条丰富无比:不是哪里层叠露出个小尖儿,就是哪片和哪片中间开了个缺口。
画还是要有取舍的。
我只参透了一半,也只说了一半,剩下的还得各人自己领悟。
嗯,前几日我是去看老师的画展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墨梅图,虽然今冬我一直在琢磨这种花,但在看到那幅画的那一刻,我才像是开了窍。于是一通也连带着好“几通”了。(简书里高人多,我真不敢说一通百通,哈哈……)
我是一个凡事愿意早做准备的人,年前确实事情多,假也请不掉,只大半日的机会去参加老师的活动,早上九点左右就出门了,虽然老师说中午前后开始布展。
早来有早来的好处,沿路有一家花店,认识了一种叫做金辉的玫瑰,和店家交流中,明白了送老师或者老年人可以选择向日葵。
路过的科技园有一处景观,虽然看上去不太像有人长期维护和打理,但是几棵在冬日里盛开的花朵依旧彰显了它们的美丽。
不远的水池中结有薄薄的冰,池中间有几尾红色锦鲤聚集在一起。冰面反射着冬日里并不温暖的阳光。
池周围是数座独栋别墅,门口挂着某某公司(创业类型)的牌子。
用了导航却还是绕来绕去好半天,最后只好绕回去向保安咨询,却发现地点就在刚才路过的某处对面。
等到后面入座,看全球各分会区联线直播的新春艺术交流会,有主办方让到会人员签名,才思索起来我该怎么写?
最终我留下的是:谭老师的学生。
我觉得这样最稳妥。
是老师带我入门,之前我连毛笔都没好好拿起过几次。
是老师帮我解了疑惑,几个最关键的问题。
作品这个事,自己夸好不见得是真的好,别人夸好也不见得是真的好,老师总能说出我的画的优缺点。而每次老师说他自己的作品时,都像是在和他自己说,又像是在教导我:我这里没画好,颜色再浓一些,就能加深对比……等等。
时间不够,老师的作品,我匆忙拍了全图,更拍了很多局部,我想,按我平日里能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来算,够我细细琢磨好一阵子了。
老师似乎不太喜欢别人临摹他的作品,而他自己总是说要创新,要画的和别人不一样,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我能够记下的点滴,就暂时记在这里。一来加深印象,二来随着学习和琢磨的深入,以后翻看也许还会有新领悟。
我这人吧,也不是十分“老实”,明着临摹过老师的一幅尺寸很大的作品,那是学画后的第五次课后,我对自己满满地怀疑,不知道究竟能不能画好,或者是不是有所谓的“天赋”?(老师似乎不太喜欢别人说天赋这个事儿,我想很多时候事能不能成,自己的努力是占很大一份比重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也急躁了点,但是当时我还是稳住了情绪,告诉自己,能够坚持画下来就是胜利,确实大幅作品从布局到下笔先后,甚至颜色调制等处理都是在无比凌乱中临时思考了解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