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北京,1982年
本文图片由青艸堂提供,特此鸣谢
这些不知何时被我们遗忘的笑容,
真挚的眼神,融化在风景里的欣欣向荣,
在中国小朋友这里被找到了。
在1983年付梓的《你好小朋友》的腰封上,写着这么一句日文的介绍。
36年后,《你好小朋友》
(复刻版)
被引进中国出版。而当时在日本摄影家秋山亮二镜头下活泼纯真的中国儿童们,如今都已过中年。
对他们而言,那些,是已失落的小时候;
对我们而言,那些,也是回不去的童年。
但正如一个读者评价的,《你好小朋友》所展露的,
“
并非单一的、消失的、被缅怀的童真,而是中国形象之广大,积极向上生命力之涌动”
。
虽然这样说有点俗套,但是——它所记录的,的确,是一个逝去的时代。
北京,潭柘寺的午后,喝汽水的孩子
秋山亮二
是谁?
1942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先后在美联社和《朝日新闻》短暂做过摄影记者的秋山亮二,终其大半生,都是一个自由摄影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小西六写真工业株式会社
(即柯尼卡美能达的前身)
为了在中国拓展彩色胶卷市场,特此委托秋山亮二使用“樱花牌”胶卷,到北京进行拍摄。
“小西六”的原意,只是打算从秋山的作品中,选出12张做成年历即可;但第一组底片冲洗出来,被中国影像所打动的“小西六”临时更改计划:继续拍摄,做成摄影集。
秋山亮二,得以再次来华。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帮助下,1981至1982年间,秋山亮二先后五次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苏州等12个城市,拍摄了近
8000
张彩色照片,并最终
筛选出
116
张作品,于1983年出版了《你好小朋友》摄影集。
北京
从上到下:
天安门广场上吃冰糖葫芦的孩子
游天坛
在故宫的两个女孩
午餐的一家三口
王府井的店门前
吃“便当”的孩子
前门大街,充当素描模特的女孩
成都
从上至下:
舞蹈时间
练习民族乐器的孩子
课间休息——“我们都爱小红花”
幼儿园的游戏
学校里的午餐:铝饭盒、搪瓷缸
画马的小少年
指挥交通
做眼保健操时,偷看摄影师的孩子
昆明
从上至下:
昆明湖网鱼
坐在由卡车改装而成的“巴士”上
乡村食堂
放学路上的小卖部
回家的同学
彝族孩子们
广州
从上至下:
广场上的少年
广州动物园里
背带里的孩子
休息中的仪仗队队员
珠江边的男孩
海南
从上至下:
大东海海岸浴场
吃椰子的孩子
苗族老少
村中少女
历史课
雨中打乒乓球
儿童节那天的孩子们
上海
m
从上至下:
上海杂技团,练习的少女
太极拳(原文如此,看起来更像是老人操)
少年宫的图书室
人民公园里
自行车上的父子
赶早市
苏州
从上至下:
苏州河的桥上
寒山寺里
写作业的孩子
买冰棍
桂林
从上至下:
漓江上
街上对战
水果摊前
儿童节,即将上台表演的孩子
野炊
哈尔滨
从上至下:
游戏中的儿童
艺校女生
宾馆前的林荫道
乌鲁木齐和吐鲁番
从上至下:
火焰山下的游览
维族少女
烤羊肉串的小摊前
呼和浩特
从上至下:
蒙古摔跤练习
冷风中的二人
托儿所里的孩子
戴着红头巾的女孩
羊群前的两个孩子
当时彩色摄影尚未普及;在广袤的中国城乡,甚至连照相也不是一件寻常事。
秋山亮二的摄影,可谓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儿童的珍贵留影。
在他的镜头下,想必你已看到太多小时候熟悉的元素
(如果你是80后或属于更早世代的话)
:
吃冰糖葫芦;
喝汽水;
跳飞机;
学跳舞,画国画;
捞鱼抓虾;
坐在家门口写作业;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而做的眼保健操;
……
那里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回忆。
对于秋山亮二来说,那也是一次情感的冲击。
“当时的中国,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童年时代的日本。”
他所经历的很多故事,想必你们已经在诸多报道中见到了:
每一次来中国,他要带200卷以上的胶卷,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拍摄时一路拖着行李箱,走的时候,里面就是一整箱中国记忆。
有一些父母会特意给孩子穿上好看的衣服,甚至给孩子化上妆,而秋山亮二则会偷偷请工作人员擦去孩子脸上的口红和胭脂,拍下未经修饰的自然的他们。
与在城市拍摄相比,秋山亮二更爱乡村。脖子上挂着两三台相机的他,为了让孩子们适应镜头,还会笑着跟他们搭话,教他们玩日本小朋友的游戏。
吐鲁番,被以为是“诱拐”儿童的一次惊险拍摄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发生在新疆吐鲁番。当时他在市场的摊位上拍西瓜,看到旁边有几个可爱的小朋友,因此拜托翻译叫来小朋友,坐上小巴士,去了一个景致很好的地方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