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最新放假通知! ·  2 天前  
环球时报  ·  王星发声 ·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就在今天,这件事儿千万不能忘! ·  3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就在今天,这件事儿千万不能忘!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那些夜晚,会被食物的温热点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吃遍全国,北京的早餐是最让人失望的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6 20:19

正文

在北京活着,太辛苦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大家”(ID:ipress

本文作者:老猫(腾讯《大家》专栏作家)


有一年过完春节,大概都到了初十以后了,我们小区的早点摊才重新出现。我去吃馄饨油条,听到旁边一个大汉跟老板抱怨:“你们怎么都回家了?春节我都没地方吃早点去了。”老板则表示:“春节里大家不是都回家么?没什么人吃早点,没生意做还不回家?”大汉立刻表示了不同意见:“春节生意才多呢,因为大家都在家,都要吃早点。”

两个人在那里争,我在旁边想,看上去这是个对市场的判断问题,实际上,还是利己主义者在要求利益——春节都要回家的啊,你要吃早点的都在家呆着,凭什么不让做早点的回家?

当然,现在这种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要防雾霾,要卫生,几乎一夜之间,我们这边方圆几十里的早点摊全没了,不让炸油条了。不过,要是开着车仔细转,还是能发现一些早点铺的,但内容雷同得厉害,包子、馅饼、馄饨、豆浆,不外乎这几样。它们大多数都躲进屋里了,但屋子里根本转不开身,更别提有个座位了。于是,很多人如我,把车停在路边,买了包子,然后坐在车里,往嘴里塞,间或来口杯装的豆浆冲服。一边吃,我一边想起小时候看的科幻书,宇航员把食物放在牙膏袋里,在狭小的太空舱内往嘴里挤。这一点都不像吃饭,而仅仅是一种进食,保证的就是不饿、血糖不低。

北京这个城市,是个有历史的城市。在我来看,既然有历史,那么吃食上一定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早点,不能说多讲究,可必须得是方便,随处可得,且品种丰富。

我曾经多次去西安,每次都能吃到十分丰富的早点。坐在小摊上,来碗胡辣汤,来个肉夹馍或者随便什么夹馍,看着老板在案板上当众把一块五花肉剁碎,夹在馍里,周边热气腾腾,感觉这才是生活,才是唤醒一天的铃声。那个馍里可以夹肉,可以夹辣椒,可以夹泡菜,甚至还能夹一根油条,变化万千,感觉吃上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都尝一遍。


西安早餐胡辣汤配锅盔


这种情形我在河北的一座小县城里也见过,早点摊是一块长长的案板,远看就像个单人床板,案板的一头是堆积如山的热腾腾的烧饼,另一头则是各种酱肉,或者素菜。老板手握长刀(确实是一把又长又宽的大刀),根据顾客要求,长刀飞舞,很夸张地把肉或菜切片、剁碎,那姿势就像是表演,然后迅速夹入烧饼之中。而老板娘,则忙着盛粥煮面收钱。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眼巴巴地在旁边啃着烧饼看了半天,那种兴奋夹杂着豪爽,还有舞蹈般的动作,久久难忘。

当学生的时候,有一年去广东玩,受到了一帮广东哥们儿的热情招待。每天早晨7点半,这帮哥们儿准时敲门,带我去吃早茶。头一次,我还不知道早茶是什么东西,以为就是喝喝茶,吃点点心呢,没想到点了满桌子,小屉大碗,蒸煮卤烧,吃得满嘴流油。


一边享受早茶一边看报的广州市民


后来记住了,每次去广东,不管多忙,也不管头天夜里玩到多晚,必须得起来吃一次早茶,哪怕吃完再去回笼觉呢。

我想广东之所以吃早茶盛行,除了有美食基因和历史沿袭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到处可以吃到。街边酒楼里有,酒店中也有,而且吃到顶天儿了,价格也不算很贵。所以,经常看到一家老小一起在吃,令人羡慕。

年轻时做记者,经常要出差。有一次和同事出个急差,去了武汉。晚上进了宾馆,前厅竟然坐着个小女孩,迎上来问你是老猫吧?一下就把人问愣了。这孩子是当地学通社的,也不知道怎么了解到我要去武汉,而且住处都摸到了(当年,我总给一些青少年杂志写稿子)。于是,我们就带着她去吃宵夜,之后送她回家。万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来敲房间的门,手里端的是热腾腾的早餐,我记得好像是老通城豆皮。原来这孩子早晨先给我买早饭送来,然后再去上学。我赶紧劝她去学校,转过身来,同事坐在床边,伸头看着豆皮,说:“就一份啊,那我吃什么?”


武汉早餐著名的豆皮


我们俩都觉得,这孩子放学还会来。我还说要和她好好谈谈,同事说还谈什么啊,赶紧走吧,拽着我换了个住处。就这么着,再也没见到那个女孩,估计也把人家彻底得罪了。到了现在,我还是对此心怀歉意,觉得很对不住人家一片好心,和那份热腾腾的早餐。

几十年来,吃了不少印象深刻的早餐。

我在四川广元的宾馆里,花过十块钱,点上来的竟然是十几个盘、碗、屉、钵组成的大套餐,几乎涵盖了当地所有的小吃。

我还在哈尔滨,顶着严寒赶去买大包子,队伍在饭馆里蜿蜒着,笼屉揭开,一股早餐独特的香味瞬间蔓延开来。

还有一次在天津,早晨出门,吃到了正宗的煎饼果子,里面裹的是油条而不是薄脆,久久难忘。有朋友从天津过来,问我带点什么,我说你帮我揣俩煎饼果子过来……

反正,在外地,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放弃所住酒店赠送的早餐券,而是去大街上,吃当地人自己吃的早餐。

但是在北京,早餐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尽管老北京也有好多不错的早餐,比如豆汁焦圈、烧饼油条、包子炒肝炸豆腐之类的,但现在若不是特地去吃,很难吃得到,尝尝鲜可以,但并不适合日常供应。


老北京传统早餐豆汁焦圈口味不是谁都能接受的


很奇怪,北京似乎是一个特别不适合小吃生存的地方,有点什么小吃,比如门钉肉饼啊,炸灌肠、爆肚、卤煮、炖吊子什么的,要么登堂入室,变成了正餐,要么消匿于无形,难觅踪迹。

我搬到郊区住,曾经特别满意这里曾经有个大饭馆,院子里墙上写着大标语:扎根昌平,回报社会。每天早晨,这个饭馆简直是个早餐集散地,有各式各样的吃食,但几年之后,饭馆没了,改建了宾馆和超市,没了早饭,这让人怎么扎根儿啊。

有一年在报社,做“世界杯特刊”,熬夜看球编版,结束工作,正好是早晨,大家一起去吃早餐,之后回家睡觉。那时候报社后门外有个早餐铺子,有豆汁喝。夜里看球时候我们就打赌,赌注就是豆汁——赌输了的,喝豆汁,由赢了的埋单。进入淘汰赛阶段,赌注越来越大,决赛那天,有人居然押了十碗豆汁。结果他输了。在早点铺,我们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喝豆汁,三大碗下肚之后,他实在是喝不下了,说另外七碗欠着,以后再喝。都是同事关系好,大家就同意了。可是……没有以后了,没多久队伍散了伙,大家在偌大北京城,再也没了聚众喝豆汁的机会,就算碰面了,也找不到豆汁铺子了。

北京早点摊的减少,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先是十几年前,城区各种无照小摊被灭,取而代之的是早餐车,着装统一,卖些操作简单的鸡蛋灌饼之类,还有那种大一点的面包车,立在地铁站外面,卖包子鸡蛋。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早餐车好多改卖零食,还有一些干脆被废弃,成了“僵尸车”,贴满小广告。


这两年,就逐步开始“退路进店”或者“退路进小区”。去年夏天的报道称,东城、西城两区“共263辆早餐车均已清退完毕”。进店是进店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和分布都下降了,大家只好去了快餐厅。所以报纸的标题是“上班族感觉不便”。

这也是让人特别狐疑的地方。别的城市早餐在店里,大家都习惯,怎么到了北京,早餐一进店,味道也不好了,大家也吃着别扭了?

要我说,还是因为北京的早餐最开始就没做好姿态。谁都没觉得这是个大事。那些餐厅不爱做早餐,因为利太薄,还因为觉得太辛苦。于是早早地,就把早餐这事扔给了小饭馆或路边摊,而人们也慢慢适应了。

谁知道这些年,开发房地产、整顿市容、梳理交通、清理外来人口、防雾霾……每次洗牌,早点摊都首当其冲,洗上这么几遍,从市区到郊区,也就剩不下什么了。饭进了店,人还是摊上那些人。成本上去了,卖早点的和吃早点的,可能都不习惯。

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北京太大,人口太多,大多数人都没可能像广东人那样坐下来吃早茶,图的是快速吃饱而非吃好,所以店面早餐远远没有摊点发达,星罗棋布的摊点也更适合生活的节奏。

我在我们小区门口,就见过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边喝粥边盯着马路对面,公交车一来,撂下碗就跑。老板在后面喊:“姑娘还没给钱呐。”车那么多,她哪儿听得见啊,瞬间就窜到对面了。可到了对面,她又想起来了,转头又窜了回来。那可是上下四车道的马路,看着就悬。结果,当然是早饭没吃好,车也没赶上。



在北京活着,太辛苦了。

当然,现在又有了APP,可以预约次日早餐。但是头天晚上订次日的餐,这个习惯,还需要培养的过程。可在家吃,还是要时间的,那么远的路,在家煎个鸡蛋都紧张,哪有时间等送餐员呢?

我说过不止一次,这儿,真的就是个牲口棚,若要有舒缓享受的念头,最好搬得远远的。早餐,也算是支持这观点的论据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大家(ipress)点击阅读原文或扫以下二维码即可找到并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林忆莲和王菲的区别,就是上海妇人和北京大妞的区别


点击图片阅读 | 释,才能永信

点击图片阅读 | 他好酒好色、嬉皮笑脸,却词比林夕、才齐金庸,被誉“死后,香港再无大师”……


推荐文章
江南晚报  ·  最新放假通知!
2 天前
环球时报  ·  王星发声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就在今天,这件事儿千万不能忘!
3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就在今天,这件事儿千万不能忘!
3 天前
央视新闻  ·  那些夜晚,会被食物的温热点燃
3 天前
艾瑞咨询  ·  摩拜 vs ofo,谁是租赁共享新宠儿?
8 年前
知心  ·  女人,爱别人不如爱自己
7 年前
半导体行业观察  ·  中国半导体补上重要一环,但仍需努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