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把科学带回家
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
51好读  ›  专栏  ›  把科学带回家

家喻户晓的“马踏飞燕”,屁股上为何有两个窟窿,谁把马屁拍烂了?

把科学带回家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2-10 06:00

正文

陈列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铜奔马(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撰文 | 河边的卡西莫多
审校 | 刘六七 


1969年9月,甘肃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几位社员正在开挖战备地道。几镐头下去,突然就听到了“轰隆”一声,在地下几块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当社员们爬进去才发现,这里居然是一座古墓
很快,一件青铜文物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是一匹马的造型,虽然出土时有些残缺不全,但还是能看出它工艺的精美: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倾,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小鸟背上。

从正面看铜奔马,还增添了一丝喜感图片来源:@王长春


这件文物就是铜奔马。它不仅成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由于它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于一身,因此也有“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的美誉。
而如果我们有幸见过它的真身,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在马屁股的位置,有着两个明显的锈斑。奇特的位置,甚至引来了“治痔疮小能手的关注:

肛泰官方微博发出的疑,据说在博物馆内,即使是复制品也如实的还原了马屁股上的圆斑图片来源:肛泰官方微博@weibo


铜奔马重见天日之后,关于它的谜团和争议就从未消失过。马臀上的圆斑,只是它众多疑点中的一个。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围绕在青铜马身上有趣的故事吧!


名字之谜


从出土之后,大家首先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这匹飞奔骏马脚下究竟踩的是什么鸟类
由于铜奔马的本身的造型,几乎无一处不符合古代相马经中对于良马的标准,所以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既然马匹如此写实,那么脚下的鸟类肯定有迹可循才对。这不仅关乎到这件文物的文化意义,也牵扯到我们究竟以哪个名字来称呼它更为合适。
但是很遗憾,相比起精巧的骏马,它脚下飞鸟的特征却没有那么明显。这就引来了燕子、乌鸦、龙雀、隼、胡燕等多种猜测。

铜奔马底座的细节图图片来源:@王长春


在最初,铜奔马被命名为“马踏飞燕”。我国分布着十几种燕科的鸟类,其中家燕(Hirundo rustica)是古人最为熟悉的一种,也是“燕”字特指的物种。在民间燕子是祥和之鸟,又以飞翔的姿态舒展而著称。《诗经》中就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的描述。
所以当时的学者就以“奔马正凌空掠过燕背”来解释铜奔马的造型,不过这种说法很快就有了质疑,最主要就是文物的底座造型与现实中的燕子相差很大。燕子在鸟类中并不算飞行速度非常快的动物,以飞行较慢的燕子衬托骏马的奔驰不符合情理。因此马踏飞燕虽然是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但不够准确。

铜奔马复刻品细节与燕形玉佩对比。马蹄下的鸟尾呈楔形,而燕子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即大家熟知的“燕尾”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openmuseum)


随后就出现了另外几种说法,燕隼(Falco subbuteo)是西北常见的猛禽,形似雨燕,飞行能力极强,与汉代崇尚武勇的风格相映成趣;那么这个文物是否会是“马踏飞隼”呢?
此外,远在浙江的龙游石窟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那里刻有“马鸟鱼图”的浮雕,据推测可能是汉代的石刻。在我国民间传说中,三足乌代表着太阳。浮雕中的鸟很可能就是三足乌,而浮雕上的“天马”与铜奔马相似,“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代表着“天马”追赶太阳,那么铜奔马会不会是“天马逮乌”呢?

龙游石窟中的马鸟鱼图。龙游石窟又名小南海石室,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推测为春秋至汉朝间开凿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还有学者在同时期的文学著作中寻找线索,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的记载,是介绍当时的皇宫内有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龙雀是传说中风神的化身,那么是否有可能底座是传说中的龙雀,寓意天马快过风神呢?
195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张衡像邮票。张衡不仅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他还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并相传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不过这种说法同样有争议,其核心问题就是龙雀、天马的造型在汉代是皇室威仪的象征,不是臣民能够享用的符号。而这,其实就牵扯出关于这件文物的另一个谜题,它的主人究竟是谁?由于至今没有定论,所以目前这件文物的官方称呼依旧还是客观的描述— 铜奔马


何人所铸?


铜奔马其实是一支庞大的“仪仗队”中的一部分:这是由39 匹铜马、1 头铜牛、1 辆斧车、4 辆轺车、3 辆辇车、3 辆“大车”、2 辆“小车”、1 辆牛车、17 个手持戟矛的武士俑和 28 个奴婢俑组成的。
雷台汉墓出土的完整铜车马仪仗俑队图片来源:九州国立博物馆)


显然,这一套威武的陪葬品彰显了墓主人的地位和威严。但究竟谁才是铜奔马的主人,却至今不得而知。在这个墓葬出土的铜马中,有8件铜马胸前有铭文,重复出现了多次“张掖长张君”的记载。可以说明,墓主人应该是当时张掖郡一位姓张的官员。
墓中的其他一些文物,都带有东汉末年时期的风格。特别是铭文中“左骑千人”的官名和“凉州张掖县”的建制,只在汉代文献中出现过。所以有专家认为铜奔马的主人应该是是东汉末年当地的一位高官。

《三国演义》中描绘战宛城的连环画。《三国演义》中曾经出场过的张绣,是重要的“嫌疑人”之一。他祖籍就是武威郡,并曾经被授予“宣威侯”的爵位。历史上他曾经袭击过曹操,并斩杀了曹军中的曹昂和典韦,一时声名大噪图片来源:gsei.com)


不过在墓室中的铺地钱中,专家们又发现了新线索:墓中出土了一些不带金字旁的“五朱钱”,类似的钱币大都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而在汉代铸造的“五铢钱”是有金字旁的汉字,墓主人因此又被怀疑是魏晋时期的人。
由于自东汉末至南北朝前期,甘肃武威县所处的河西地区长时间处于割据自治的状态,当地实际的统治被本土的豪强所掌握。所以陪葬品僭越了原本的标准,也十分有可能。从公元314年到400年,不到百年的时光里这里曾分别属于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国家的领土,“五凉”时期的统治者们同样也可能是真正的墓主人。

由于至今尚不能搞清楚何人铸造了铜奔马,这也给了后人更多遐想的空间。在央视《国家宝藏》综艺节目中,也呈现了一个关于铜奔马“前世传奇”的传奇。故事以东汉末年的“破羌之战”为背景,演绎了一位英雄的张姓张掖长募军破羌的感人事迹,和妻子苦守待归的凄美爱情故事图片来源:《国家宝藏第二季》视频截图)


马臀上的锈斑


还是让我们回到铜奔马本身吧。这件文物之所以享誉世界,最主要还是因为它工艺上的独具匠心整匹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到了踏上飞鸟的一足之上。既表现了马奔跑中的姿态,又显示出了马的迅疾速度,再利用鸟展开的双翅,恰好起到了平衡支撑作用,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力学原理。整个作品集造型、速度和力学原理于一体,构思非常巧妙。

铜奔马的右后蹄踩着神鸟,为了保持重心马首自然向左偏图片来源:gswuwei.gov.cn)


但这对于铸造铜奔马的匠人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在一千多年前,在缺少合适的材料和精确的测量工具的条件下,想要让铜奔马保持平衡相当困难。
学者们最早认为,铜奔马采用的是失蜡法进行的铸造,因此马臀上左右两块铁锈斑,就是铸造时留下的铜液浇注口和排气孔。我国是最早发明失蜡法的国家之一。简单来说,失蜡法就是先用蜂蜡做模,然后用泥土做范。通过高温将蜡流失掉,泥范就形成了一个空的型腔。然后再把熔炼好的铜水浇进型腔中,最后把泥范打碎就获得了青铜器成品。

失蜡法的基本流程。我们今天常用的词汇“模范”,正是来源于古代的青铜制作(图片来源:hbz.com.cn)


2019年,甘肃省博物馆对铜奔马又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这一次科学家们给铜奔马拍摄了X光片。结果在造影图像上,科学家们发现了端倪:铜奔马并不是只使用了青铜,马腿上还使用了铁金属作为材料。
铸造者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仅仅依靠一条青铜质地的马腿,其强度不足以长期支撑一足踏在飞鸟之上的重量。所以铸造者采取了当时能找到的最坚硬的金属,也就是铁,铸在起支撑作用的青铜右后腿内及其他腿内,做成坚固的铁骨铜腿。并且在腿根、踝关节、蹄足等受力位置采取了巧妙的榫卯状特殊处理,这样就使铜奔马得到了最佳强度和支撑效果,一直伫立了将近两千年而不倒。

在X光造影下的铜奔马(图片来源:甘肃武威出土铜奔马铸造工艺初探[J])


这也证明了铜奔马采用的并不是失蜡法,而是自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青铜陶范铸造法,也就是先分别制作各个零件,再将零件如积木般拼接在一起。在铸造过程中为了防止“模”和“范”发生位移,还会在其中垫上一些金属的垫片。马屁股上的两个圆形锈斑,就是放置铁质垫片的位置。

武威汉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有飞鸟座的陶马,其造型与铜奔马相似。可见在东汉至魏晋时期,这样题材的文物绝非孤例(图片来源:@王长春)


铜和铁的性质不同,铜奔马屁股是由青铜所铸,而垫片却是铁质的。所以长此以往,在铜奔马的屁股上就发生了电化学腐蚀,我们今天就看到了两个明显的大圆斑。但是为何当时要使用铁质垫片,而不是铜质垫片,这又成为了铜奔马留给后人的另一个谜团

马臀部左、右两块铁质垫片(图片来源:甘肃武威出土铜奔马铸造工艺初探[J])


我们对于铜奔马的研究越深入,也就会产生更多新的疑问。当然,作为后人也就更加会为它天马行空的精致和巧妙而折服。在今天,铜奔马不仅早已经成为我国古代青铜工业艺术的典范,也因为衍生的周边纪念品更加深入人心。它不仅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也在新的时期散发着动人的活力。
感谢王长春老师对本文的贡献!

铜奔马相关周边纪念品,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关于考古的文章:
2000年前古罗马香水被发现,尘封已久的香味,怎么有点像藿香正气水?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是不是捧把蚬子扇贝蛤蜊穿越回去就成富翁了?
科学家发现一管4000年前的口红,成分居然跟现在的差不多

参考资料:

[1]王敬儒,何娟.甘肃省文创产品开发策略探析——以甘肃铜奔马系列文创产品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5):119-122.

[2]郭平梁.武威雷台墓墓主、铜奔马命名释义及墓葬断代[J].考古与文物,2008(5):51-57.

[3]张崇宁.铜奔马正名[J].文物世界,1999(2):82-82.

[4]杨诗兴,李东海,雷明远.马超飞鹰——国宝铜奔马新名称考证[J].丝绸之路,2010(4):5-9.

[5]黎李.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J].发展,2008(4):154-155.

[6]张勇.郭沫若与铜奔马新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5):2-8.

[7]赵莉.凌空万里翔云霄——再谈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铜奔马和车马仪仗队[J].发展,2009(10):154-155.

[8]张晋峰,牛宏.“马踏飞燕”当为“天马伴金乌”——雷台汉墓铜奔马的宗教学解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32-139.

[9]王琦.甘肃武威出土铜奔马铸造工艺初探[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1,33(2):30-35.

[10]单继刚.证据与推理:铜奔马若干重要问题再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121-129.

[11]夏永祥,吕绍刚.工艺品铜奔马的整体铸造[J].铸造技术,1999(3):20-21.

[12]孙机.关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的年代[J].南方文物,2010(3):66-66.

[13]张永明.所谓“铁证”与“石证”──也谈武威雷台东汉铜奔马的主人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1994(5):90-92+122.

将“把科学带回家”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