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
》
,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关于金融业标准化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到未来将持续推进数字货币的国际化标准,争取主导1-2项国际标准研制。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强调移动金融及数字货币领域的重要性,数字货币离我们的生活再近一步!
《规划》强调,以支撑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统筹监管系统能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和实施。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金融业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10项以上,推动3个以上金融业社会团体发布团体标准;金融业标准水平明显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显著增强;金融业标准实施效果显著增强,新发布的重点金融业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金融业标准化机制更加完善,对金融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导研制金融业国际标准取得实质性突破。
《规划》围绕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实施、宣贯、国际标准化提出了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等领域;二是强化金融业标准实施,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认证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金融业标准监督评估体系,分类监督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实施;四是持续推进金融国际标准化,在移动金融服务、非银行支付、数字货币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口专家排出力度,争取主导1-2项国际标准研制。
《规划》立足目前金融业发展中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领域,针对标准制定、衔接配套以及实施等问题提出了5项重点工程,包括: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和金融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此外,《规划》从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基层行业主管部门主管能动性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强化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投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等。
我国数字货币领域的发展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央行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2017年1月份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央行进一步明确了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并表示将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当然,
这里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无法有效履行货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三项基本职能,自身尚未具备成为真正货币的条件。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明确表示,把比特币定义为“准”数字货币更为准确。
而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最高价值信任的法币,是永远不可被取代的。
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控制力使得各国央行难以抵抗数字货币的魅力。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不仅有着高昂的印制成本——包括特殊原材料和防伪技术,还在发行、收兑、清点、保管、回收、销毁等环节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世界各国都试图降低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减少现钞发行和流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纸币的转移无法像数字货币一样有迹可循,在反洗钱、反恐、反偷税漏税、反商业贿赂等方面存在隐患。因此,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清算工具的创新,加强现钞使用的监管,减少现钞的流通,大力推进记账清算和货币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货币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