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主播说联播 | ... ·  2 天前  
新华社  ·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铁饭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我们在谈论记者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08 22:02

正文

尴尬的时代愧谈理想,即便未来转身离开新闻媒体,但求内心是平安的,知道自己没再给这个名分抹过黑就行。

文◈ 彭奕菲


2016 年11月8日,中国迎来了第17个记者节,在当今这个新闻人自嘲“新闻民工”,抱怨“新闻已死”的年代。

和传统媒体相爱相杀的新媒体,以盛世之姿站在了前面。7日,看起来和新闻八竿子打不着的订餐平台饿了么发了一条记者节社论,使得记者同行们惊叹。再反观京华时报,记者节前夕被确认元旦停刊。这等反转,给这个记者节增添了多少五味杂陈。

如果说新媒体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记者,那我们在谈论记者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有人说,谈情怀


都说现在还留在新闻行业的,是理想主义者,抓住心中那一点点新闻情怀,于是再苦再穷,希望便还有一息尚存。

《南都周刊》最近就做了这么件充满情怀的事。

“曾经深度报道一出一纸风行,如今网络碎片阅读观点纷飞调查乏力。曾经深度记者一稿潜伏数月,如今技术突进刀法落伍后续断档。南都周刊在媒体寒冰纪,想做一场不功利的实验,寻找年轻的学子,为不灭的新闻情怀,嫁接新鲜的呈现手法。你,敢不敢来?”

一帖招募,引来无数青年的简历。原本在这个以短为优的内容时代,谈长篇大论的深度报道是逆流而行之事,但小南依旧捡起了这面被媒体丢落在新闻路上的大旗,渴望将其再度扬起。

“严肃媒体做深度报道是尽本分。搞新媒体并没有错,但那只是形式,不能舍本逐末,至于现在情怀似乎沦为笑柄。”《南都周刊》编委宋爽说道,“我们偏要讲情怀。抛弃了情怀,不知一个媒体还有什么吸引力。”

宋爽创立深度报道实验营,就是秉持着这样信 念,预备在深度越来越稀少的碎片时代反其道而行。

“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同”,深度实验营不需要廉价的劳动力,而是从培养的角度出发,真正希望能将尚有理想的新闻学子培养成铮铮铁骨、笔笔生辉的深度记者。因此不仅有名记直播培训,有实践采访写稿,还有稿费,只因那些热血的青年们,都可能是未来新闻的希望。

而正因这尚冠以“实验”为头的招募,才发觉这世上仍有不少富有新闻情怀的年轻人,渴望重现当年深度报道的光辉岁月。



无论简单稚嫩,抑或观点成熟,在成员们的身上写着四个字:没有放弃。

有人说,谈成长


“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做记者很酷。”宋爽拿一同事举例,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纽约的律师事务所拿着诱人的薪资,但却放弃了一切到了《南都周刊》,无非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不得不承认,如今还是有数不清的记者纷纷转行,新闻行业青黄不接,良莠不齐。振兴深度报道的重担,终归还是要交到年轻人手里。

年轻的记者往往成长很快,从象牙塔里被一下子扔到了纷繁复杂的世界,或听着自己完全不懂的知识,或与狡猾之辈周旋。这时候,给他们一个获得学习和指引的平台,这是南都周刊深度实验营在做的事。

“加入实验营的最初感受是忐忑,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但现在发现,太刺激了!”

杨超是实验营里唯一一个报了需要暗访的选题的成员,一开始就操作调查类的报道,让她“压力山大”:“暗访就得表面装作平静无澜,可实际上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时上时下,难以掌握。”

杨超在暗访期间遭到了组织的怀疑,一度寸步难行,她会在实验营的微信群里求助《南都周刊》的记者编辑,还有各位营友,得到了不少采访技巧的“干货”。

“初次暗访很紧张,生怕被对方识破,但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想象中的机智严苛,本以为不管用的笨方法也能糊弄过去。于是我也学到一课:暗访不能虚,给自己安的什么身份,干脆就暗示自己就是那个身份,慌啥呢?”

作为群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何玉帅则对实验营的自由风气印象深刻:“虽然刚开始不久,但培训营的我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选题和小分队,大家想到好的选题、遇到的困难等都会发到群里,和小伙伴、记者老师甚至总编平等的切磋交流,最后拿出大家普遍认可的方案实施。”

何玉帅清楚地记得,刚进实验营的时候,记者前辈就给大家发了几篇以往实习生的心得体会,其中最吸引他的一篇,叫做《不要把自己当实习生》。

“事实上,在南都周刊深度培训营,无论是操作模式还是那股自由开放的南都风,都迫使你必须把自己当一个真正的记者来看待。”平日里热情爱搞怪的何玉帅难得正经了一番,“理想还有,曾经的南都还在,愿全力用实战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记者。”

有人说,听前辈们怎么说


宋爽
作为一个玩家,我深知,赢得一场战争有赖于持续的输出,而非瞬间的爆发。


许智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