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评十句
努力追求理性,认真保持趣味,犀利洞察世界,温柔观照内心。
51好读  ›  专栏  ›  真评十句

2000万人赞,2000万人怼,2000万人没看懂

真评十句  · 公众号  ·  · 2017-07-24 18:55

正文

【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我发现,一个概念加一个数字,这样的文章标题,特别容易成为爆款,甚至刷屏。

譬如咪蒙助理的5万年薪,譬如老王的1个亿小目标,譬如昨天这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大概其中里面有规律,数字是吸引眼球的,概念则是树靶子。

这一篇的靶子,是集万千宠爱和万千唾骂与一身的帝都北京,是这座城里嬉笑怒骂、幸福而苦难的每一个人。

是你我。


▼▼▼

昨天晚上,这一篇开始刷屏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大概每四个人就会转一次。


与以往不同,很多人不是单纯的转发,会抄一段里头的金句,甚至会附一句自己的议论。

今天开始,同一篇文章,掀起了第二轮狂潮。不过,这一次,以北京为靶子的爆款文,自己成了靶子。朋友圈里,又是一阵波澜壮阔。

最有理有据的一篇批判文,叫做《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

然后2000万都成了热词,以至于有人打趣,准备抢注一个“2000万人在生活”公司,与前一阵被抢注的“先挣他一个亿”公司决一雌雄。


其实,第一轮刷屏时,我是有些疑惑的。

作为一个有点挑剔的文字匠,《假装生活》这篇,文章本身乏善可陈,甚至可以算是稀烂的。

这种文章其实不能用心看,稍微一用心,便是一头雾水。

他的立场是什么?没立场。

上来一个标签,人情淡薄。比起乡里乡亲家长里短嘘寒问暖的传统社会,哪个地方不淡漠?哪座城市不淡漠?

数据的混乱,甚至是有意混淆概念,就不详说了。为了证明北京大,无情的大,说北京有2.5个上海,这是拿行政区面积计算,和城区面积完全不搭。

按这个路数,重庆有7.7个北京那么大呢。

然后,罗列现象,城市摊大饼,传统遗失,本地人和外地人彼此断裂,怨恨。

用似是而非的臆想来渲染,譬如,本地大爷五套房。

最后什么结论?没有结论,没有解决办法,只有判决——没本事逃离的人,2000万人,你们没有生活。

或者说,你们的生活不配叫生活。


▼▼▼

一开始,我想不通的是,这样没立场、没结论、没办法、只有负能量的文章,何以立足。但昨天深夜里,我就明白了。

其实,大家并不在乎能从里面概括出什么人生奥义,世界真理。只要里面的一字、一句、一个概念,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这就够了。

这篇文章混乱杂糅的体系,反倒提供了很多这样的空间。很容易就能找到,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文字。

比如无数人在转发中都会附上的:

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

这就是很多人的日常吧。自己贴在朋友圈里,先前很多对于饭局的推脱,变得伟大而悲壮起来了。而明天准备去吃的那顿,则充满了梁山结义一般的仪式感。

这句话之前,文章在说啥,之后文章又在说啥,有什么关系呢?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杂糅,乱开地图炮,挑动土著和非土著,却又完全不在意文章落脚何处的路数,在第二天引发了波涛汹涌的唾骂。

生活积极健康的土著们说,我没有五套房。

努力打拼奋斗的非土著说,我有我的生活,我有我的梦想。

胸怀更加博大的人说,不要这么消极,不许这么消极,北京和许多国家、许多城市一样,有很多问题,但她会积极面对这些问题,会充满信心。

不许说,等着雄安将北京超度,这种丧气话。


昨天跟随这篇文章的吐槽,在其中找到共鸣,因为我们也吐槽北京。

今天唾骂这篇文章的吐槽,在拒绝吐槽的自我振奋中找到共鸣,因为我们虽然吐槽北京,却依然要在此生活。

我们,是同一群我们,是同样的两千万人吗?

其实是的。

而本来空虚混乱的一篇文章,就在我们的自相矛盾中,一来一去,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眼球。从互联网时代阅读的操作来说,这是经典之战,是巨大的成功。

自相矛盾,其实是我们的本质。

有人将两面综合,彼此消弭,文字也会消隐无痕。

有人则将两面背道而驰的放大到极致,在我们的自我撕裂中,收获巨大的商业成功。

好北京、坏北京,是2000万人的永恒话题,永恒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会一次次提起,又会一次次很快遗忘。

但这个经典的写作案例,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

如果在这里结束,那这篇基本可以归类为,互联网写作和炒作的分析文章。

然而并非如此,正如《假装生活》的话题并没有在一捧二骂的回合之后终结。

发生了什么?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这篇原文,在今天的某个时候,在大家正骂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在微信上,出于不可言说的神秘原因,被和谐掉了。

是因为这篇文章,营销套路无底线,破坏了社会和谐吗?

可能没有这么笼统。

于是,辗转找来一读再读,终于在先前并不热闹的边角,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临近末尾的地方,文章说:

今年,北京核心城区开始治理开墙打洞,越来越多的小商店、小饭店、小旅馆被迫关门,越来越多低端行业的从业者被迫离开,这种脱衣服减肥的管理方式让北京在高大上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它离生活便利的宜居之都却越来越远,离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越来越远。


无论是昨天的转发跟帖者,还是今天的回击批判者,对这一段都关注甚少。

最近是整治“开墙打洞”的攻坚期,很多人对于这种 简单化,不顾及城市肌理的做法,颇有批评和议论,也使得这个话题成为了删帖的高发地。



2000万支持者不在意这段,2000万反对者也不太关心这段。

真正慧眼识珠,从一片混乱杂糅中,抓到作者“居心”的,竟然是删帖者。

两千万人没看懂,谁知知音在曹营。

这是该哭,还是该笑?


▼▼▼

最后说几句。

我也是非土著,十八岁来北京,在北京十八年。

我也曾为无法始终融入这座城市而惶恐,但后来终究明白,不见得你一定要融入的。这和你的北京话是否说的溜,能否捏着鼻子灌一碗豆汁,没什么关系。

硬融进去,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们并不公平,对生我养我的故土,也不公平。

其实我并不需要这样来建立生活的安全感。无论如何,无论是否融入,我有我喜欢的味道和气息,我也有我厌恶的景象和风气。

我们都生活在既非天堂也非地狱的城市。即使不能做天使,至少不要沦为恶魔,手里没有刀剑只有地图炮的那种LOW恶魔也不可以。

无论是土著还是非土著,我们坦然以对城市的自然变迁,在古老与现代、建设与摧毁、喧嚣与静谧、接触与隔绝的跳跃摇摆中寻找平衡。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一起反对、一起吐槽的,只有一种情况,那是无视这座城市所有居民的粗暴、傲慢和冷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