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安街知事
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一群接近核心的小编,给你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终极较量  ·  哈萨克斯坦总统最新涉华表态 ·  4 天前  
半月谈  ·  超18万人撤离!火是怎么失控的? ·  6 天前  
半月谈  ·  越休越疲劳的你,学会休息了吗 ·  6 天前  
学习大国  ·  怎么定义“绩”,如何评判“优”?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安街知事

习近平参加公祭,10句话必须永远铭记!

长安街知事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12-13 13:54

正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全国多地举行悼念活动,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视频总长26:02,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上午10时,在南京市的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家公祭仪式同步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


仪式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发表讲话。


10时整,解放军军乐团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齐唱国歌。


随后,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仪式现场拉响防空警报,全场默哀。


全场肃立,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国家公祭献曲》,16名礼兵抬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


6名南京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


放飞3000羽和平鸽。


80年过去,如今,幸存者越来越少……


2017年12月10日凌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管光镜亲身经历了侵华日军在溧水的空袭,又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是“双重受害”特征的幸存者。老人的逝去,意味着最宝贵的活证人越来越少。

南京出版最详尽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中,有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收集的2592名幸存者资料;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当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而如今,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冰冷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那段灾难历史见证人的消逝。


然而,幸存者虽然逐渐凋零,但真相不会被带走。


早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不容抹杀。


80年前的12月13日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80年后的今天

中国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国

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

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


对于这段历史,习近平这10句话必须铭记:


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2.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3.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


4.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5.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6.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7.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8.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9.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10.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时间穿越80年,这样一张图片让多少人泪目。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猪猪:看到图片眼睛就湿润了……


@囧仔:莫名心疼,今生来世都不希望有战争。


@果朕: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李晓蕾:哪有来世,不过是说给当代人的安慰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不再遭受外来侵略。更要珍惜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安宁。


@Fairy: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葫芦河畔人:警钟长鸣,奋发图强!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中新网、人民日报公众号、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