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来源:果壳亲子Guokr(guokr_kid)
这段时间,有关“烂尾娃”的讨论不少。
“烂尾娃”泛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结果未达到预期,无论是学业或职业发展都不理想。
具体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毕业后却面临失业,未能对社会产生价值,人生发展停滞;
二是家长精心“鸡娃”,期望孩子进入名校并有成功事业,但最终孩子表现平平,无突出成就,未达家长期待。
两者过程不同,但共同反映出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
如果按照上述解读,估计和我一样寒窗苦读闯过高考独木桥的绝大部分人,都属于“烂尾”人生了。不仅学生时代的苦读“烂尾”了、工作后的付出“烂尾”了,就连现在正在进行的育儿这件事,我发现自己也不可避免滑向 “烂尾”。
但……这真的是烂尾了吗?
鸡娃一场,“烂尾”收场
说起“烂尾”,不论是自己亲身经历还是看网上的诸多讨论,大家都会有点心得。
(每个人对“烂没烂尾”的评估是不一样的,这里只讨论网上普遍用来自嘲的标准)
比如,高中三年补课费近百万,但最终高考不到400分:
比如家长为孩子的留学花费数百万元,最终孩子毕业只能回国找一份几千元工资的工作糊口,甚至不足以支付个人开销:
这些“烂尾”项目,想要回本儿是没戏了,以后能不要再往里垫付,就算烧高香了。
其实,要说这样就算是“烂尾”的话,那早在大学毕业、出国留学,或者找到工作前,就早已有之了。许多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在孩子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培养孩子,各种课外班、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期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能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然而,中途却发现孩子并非此料,又迫于经济压力与投入成本权衡后选择放弃,喜提 “烂尾娃”一名。
这感觉是我们这代大多数家庭的写照了,尤其是中产家庭,盛产“烂尾娃”。因为资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甘心对娃不投资、更不甘心投资没回报——毕竟“地主家”的余量也是自己收割来的、且并不丰裕。所以,中产家长们总是兴致冲冲入场、灰头土脸退场。结果,十几年育儿路上,钱没少花,但最终满足父母愿景的孩子并不多:进入好大学、选对了专业、找到了好工作
(薪资高、稳定、有点权)
、找到了门当户对的伴侣……空留父母长吁短叹。
我儿子今年8岁,未来是否会“烂尾”我尚且不知。但在当妈这件事上,这些年,我发现我好像逐渐“烂尾化”了,倒是我先成了“烂尾妈”。
“烂尾”家长的养成
准父母时期,或者新手父母时期,我们这届家长谁不是饱读育儿书,在科学育儿这根指挥棒下听专家们的话,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及教育上精细抚养。从婴儿时期就给孩子每天补充维他命,让孩子吃营养三餐,每天带孩子做足户外运动,尽量避免和缩短屏幕时间,和孩子保持开明的沟通,沟通时态度积极、坚定但温柔,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
但养娃越久,我发现自己开始掉链子了。
最近,我和八岁的儿子关系就非常紧张,已经到了每天不吵两架好像我当天的业障就没有被清除一样。
早上起来,让他刷牙洗脸叠被,装作没听见声音,你催一遍、两遍,他纹丝不动,再催一下,嫌你烦,让你情绪发疯。你说外头冷,零度加衣,他顶着寒风,说自己不怕严寒,要一件单衣闯天下,你再啰嗦一句,他就说你是控制狂;屏幕时间到了、ipad该停,他怒气冲冲质问你,为什么别的同学可以看更久,他的自由要被我剥夺……
终于,在儿子一顿骚操作下,说好的为人父母要开明沟通、情绪稳定、科学育儿都被我踢飞了,老娘要给他点color see see,至少也要让他体验一下emotional damage(精神伤害)。
“谁管孩子谁发疯”才是育儿圈的真理!
当初说好的要做慈父慈母,孩子到了学龄期,家长都被“逼疯”了。莫说辅导孩子功课了,只是让娃坐到书桌前、拿起笔、写字这三个动作,都能让家长面部表情扭曲,
甚至上演一套“全武行”。
如果再碰上孩子刷手机、打游戏、玩ipad这些养娃路上的绊脚石,上演完全系列的“你说娃无视、你吼娃藏、你摔娃翻天”的剧情后,家长直接“神经”了。
有当妈前的淑女被娃逼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的,
有养娃一场自己的亲爹妈都觉得女儿是疯子的,
曾经,知书达理、笑脸盈盈的极好的女子,成为人类幼崽的饲养员后,就逐渐活成了大嗓门、暴怒症、让自己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神经病”。社交平台上,你输入“妈妈”“泼妇”“怨妇”这些词,它们成功匹配。
育儿路上问爹妈能有几多愁,不尽长江滚滚来。当初设想自己要当高质量妈,现在“烂尾”无疑了。
但亲子一场
以爱相待,就没有“烂尾”
虽然孩子确实不省心,当妈的也确实会发疯,给孩子身上的种种投资,大部分注定要付诸东流。怎么看,育儿一场,都像是承办了一个烂尾工程,但我还是想说:
在以爱相待的亲子关系里,没有“烂尾”结局。
首先,“烂尾”这个词无论是用在孩子还是父母身上,都是极其不好的,它物化和侮辱了亲子关系。
(
虽然我们总是用这个词来自嘲
,但希望大家也只是用这个词自嘲)
孩子和家长都是第一次经历被养育和养育,是鲜活的体验而非一项工程,不该被“物化”。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雪人头像的木制杯垫,是儿子纯手工打造的。我问他为什么做了一个杯垫?他说,因为妈妈喜欢喝咖啡,你在家喝咖啡的时候可以把杯子放在上面。
他画过几幅我的画像,上面是我戴着眼镜读书的模样。他说,如果他有钱了,要送我一屋子的书。因为,儿子一直记得,妈妈喜欢看书。所以,他要送给我的都是我最喜欢的事物,他一直都记得我最喜欢的事物,即使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想象的阶段。
虽然我俩经常吵架,生气时彼此会说一些刺耳的话,但我爱的人一直都记得我的喜好。
孩子小时候的分数、名次、成绩、学校,长大后的证书、简历上的描述、薪资、公司title、KPI对他们的人生是重要,但对我们的亲子关系来说它们不是全部。
亲子关系,不是为了利益的甲方乙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职场竞争,而是我们养育一场,体验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联结与羁绊。
这种体验,只此一家。
其次,当下的社会对“烂”和“尾”的定义太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