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环
的目的在于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等,包括金融城和内城的12个区;
郊区环人口密度不高,规划建议以后不再在这里增加人口,但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组织,提供舒适的环境;
绿带环
是由英国《绿带法》所规定的绿带用地,在整个建成区外围将绿带环扩展至16公里宽,以阻止伦敦的扩展;
乡村环
主要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大部分人口,规划建议在该地区集中建设一系列卫星城。
伴随着城市集群化的不断推进,以伦敦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及小城镇发展,使得伦敦都市圈不仅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成为了高新科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
大伦敦通过建设新城、构建“反磁力吸引”体系有效疏散人口。
1946年的《新城法》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计划在离伦敦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卫星城。建设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拥挤、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
但实践证明,由于伦敦巨大的产业吸引力,这些居住于卫星城的人依然在伦敦市工作,卫星城最终沦为“睡城”。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建设了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分别是相距伦敦市70~100公里左右的米尔顿·凯恩斯、南安普顿和朴茨茅斯。
新城发展实践中,米尔顿·凯恩斯成为了英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出色代表。其人口和就业增长率都是英国最高,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来自知识密集型产业,高于英国全国平均水平;新创公司的增加数目排名第二,仅次于伦敦。米尔顿·凯恩斯在197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此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
交通拥堵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米尔顿·凯恩斯引入了“智慧城市”规划来缓解这个问题。
它以“英国的物联网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设立了城市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数据市场开创、无人车计划以及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把总部设在了这里,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美孚石油、尼桑、雅马哈等。
21世纪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伦敦重新认识到人口增长、核心区加密、紧凑的竖向开发方式,实际上更有利于城市发展。
2000年5月,通过全民选举产生了“大伦敦管理局”,成员由市长和议会组成,每四年选举一次。主要职责范围包括交通运输、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维持、火灾和紧急事务处理、文化体育和公众健康等。伦敦管理局分别制定了2004年、2008年、2011年及2016年版《大伦敦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伦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