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苗苗
1.
儿童遭到性侵被家长发现后,会发生什么事?
是得到关心关爱吗,会重塑新生吗?
不会,因为被曝光后,被性侵的他们大多数会经历的是异样的眼光、不齿的舆论。这才仅仅是他们不幸人生的开始,而被毁灭的,也不仅仅是他们。他们身边的人,更用行动阐述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广西自治区玉林市某村,一个11岁女童“小雨”,在两年的时间内,被村里18名中老年人性侵。愤怒的父亲发现真相并报警后,10人被判刑。但是事情发生后,这个家庭却成了整个村子的众矢之的,村民纷纷指责女孩是卖淫害人。没有人同情一个11岁女孩儿,反而因为她破坏了社会关系而排斥污蔑。
“丈夫性侵自己的11岁侄女,该原谅他吗”的问题,在知乎上获得了一万两千多个关注,三千三百个回答。题主发现丈夫性侵11岁的侄女,作为姨母的她,想得最多得是保护自己的家人,面对丈夫可能受到的刑事追责,她惊慌失措,急于掩饰,并称已经获得了侄女的“原谅”。
一个隐晦而神秘,一个纯真与软弱,两者结合,竟可以激发人性最劣的恶。弱势女童无法反抗、羞于反抗、耻于回应,被解读为“默许”,遭到更残忍的对待,被轮奸、被诋毁,利用他人懦弱实施性暴力。小女孩的遭遇让人想起电影《狗镇》中的格蕾丝,小镇居民以保护者身份践踏女主的善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暴力欺凌成为法外之地的合法存在。
2.
一个童年的阴影能给人的一生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被性侵后的儿童的人生轨迹是否变形,我们也无从得知。
英剧《九号秘事》(inside no.9)第一季第一集“沙丁鱼”,大胆的展露了被性侵儿童的复仇。
在女主的订婚宴上,大家玩起了一个“沙丁鱼”游戏,一个人藏起来,找到他的下一个人要和他藏在一起,等待再有人找到他们,电视剧中,所有人都藏于一个幽闭的衣柜,一个个童年阴影导致的悲剧也逐一呈现——
女主的哥哥卡尔,和自己的同性伴侣感情不和,拒绝发生亲密关系,拒绝与爱人沟通;
女主的姐姐,从来不带自己的儿子回家,即便是亲妹妹订婚也绝不让步;
女主的童年玩伴约翰,自从儿童发生一件事后,再也不洗澡了;
他们还有一个朋友皮皮,因为童年的某件事,搬离了社区,他们再也没有见过,对他的离去讳莫如深。
知道女主的父亲出现,种种古怪才有了解释:她的父亲曾经一边唱着童谣,一边用石碳酸皂以洗澡为名,猥亵过女主的哥哥、童年玩伴等。在一次猥亵中,有儿童中途逃走,并告发了父亲的行为,然而父亲依仗自己在社区的权势,解决了警察,掩盖了丑闻,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生活似乎平静如常。
直到订婚宴当天,当年被侵害的儿童回归,向当年参与人、知晓人和他们的亲友复仇,当年的被害者,变成了复仇者,举起死亡的镰刀,一并将当年参与人、知晓人和他们的亲友,一并处死。
这个故事似乎映照了美国旧金山儿童虐待理事会的宣传海报的说法,“在美国,平均有80%的囚犯曾经是受虐待的儿童”,这些儿童在遭受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后,果然向世界复仇。只是这个代价,过于沉重。
3.
性侵儿童丑闻的羞耻度,“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让侵害人和受害人的亲属,在经历背叛痛苦中,认为性侵丑闻可以依仗年龄和家庭地位的权势或者讨好亲族的金钱暂时压制。他们也许获得了成功——有报告称,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是1:7。
侵害人一方以为息事宁人、孩童沉默意味着“和解”,所谓平静的社会关系能够恢复。他们错误理解了“和解”的背后的道德和人性内涵。任何和解,首先需要加害人能勇敢地承担责任,真诚的悔罪,才会获得侵害的人的包容和谅解。重要的是,“和解”是恢复社会关系,性侵儿童不是男女的情爱纠葛,也不是家长里短的民间纠纷,儿童的心灵伤害不可修复。
用压制隐藏对立,造成的必将是反弹。更何况,遭受性侵害后,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恐惧、不安、自闭等精神问题,做出自残、自伤行为,他们的人生如同不可逆转的时间,因为性侵害对自己产生扭曲的看法,成年后适应社会困难。
曾经认为,刑法、刑事程序的“预防”、“否定性评价”是刑罚措施的重要功能。但是,对于性侵儿童的案件,事件发生后,每种制度都有其限制,有些犯罪行为一旦实施,恶果已经铸下,未来不可逆转。此时,我们再讨论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能够追责,都于事无补,法律事实真伪已无必要,客观真实的恶果已经种下,未来不可逆转。
这是法律人看到的,最绝望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