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发布
传递政府声音;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发布

美丽北京·民生 | 北京未来5年住宅供地计划首次公布!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自住房拟建25万套!

北京发布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8 17: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北京未来5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首次公布。



昨晚,《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和《北京市2017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同时发布,明确未来五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年均12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其中自住型商品房将供地1020公顷、拟建25万套房。


同时,2017年北京的住宅供地计划也相应调增,达到1200公顷,以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其中,今年自住房供应也大幅扩容,将增加至5万套。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加大土地供应和住宅建设,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购租并举住房体系,加强本市住房保障,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所实施的有效举措。



今年北京新建30万套住房


根据计划, 未来五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 ,其中国有建设用地5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1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其中,2017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200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1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200公顷,以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在供地空间布局上, 本市将严格落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以外的平原地区、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功能定位,中心城区的土地供应量不高于全市土地供应总量的20%,中心城区以外的平原地区土地供应量不低于全市土地供应总量的65%,生态涵养区土地供应量不高于15%。其中, 城市副中心、新城、“三城一区”(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范围内土地供应量占土地供应总量的70%以上。


“本市增加供给住宅用地,也是为了保障改善民生,通过引导预期来稳定房地产市场。”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份计划中, 北京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坚持购租并举,持续推进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据测算, 今后五年全市住房建设需求15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房100万套,租赁住房50万套。市规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权类住房中定向安置住房计划供地1230公顷,自住型商品房计划供地1020公顷,普通商品住房计划供地2450公顷,租赁住房计划供地1300公顷。


“如果从整个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角度来说,明确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持续稳定的土地供应,可以视作宏观调控组合政策的一部分。”这位负责人说,本市将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多措并举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和谐宜居。在这些方面,年度供应计划有利于稳定近期市场预期,而5年计划则对稳定中长期的市场预期有益。


今年自住房供应5万套


据此前消息,今年北京的土地供应计划将继续完善供应计划调整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块适时纳入计划。


此次结合两部委的要求,北京市在公布未来5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的同时,还对今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作出调整。此次调整后,今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达1200公顷,比原计划将近翻了一倍,以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今年住宅用地供应的调整同样是根据需求导向。据介绍,今年全市住房建设需求为3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房20万套,租赁住房10万套。产权类住房计划供地973公顷,其中,定向安置房用地121公顷,棚户区改造用地132公顷,自住型商品房用地200公顷,商品房用地450公顷,其他用地70公顷;租赁住房计划供地227公顷,其中,公租房用地27公顷,集体土地建租赁房用地200公顷。


与今年原计划相比, 自住房用地由83公顷大幅增加到200公顷,供应5万套。从供地面积上看,是原计划的2.5倍。


专家表示, 北京首次公布未来5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且住宅用地的计划供应量大幅增加,一方面能缓解供需矛盾,有效稳定房价;另一方面,这对于引导市场预期也将带来良好影响,更加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租赁类住房和产权类住房三七开


《计划》要求,北京市要推动住房用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本市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优化完善住宅用地供应结构。


未来五年加快供地过程中,新建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住房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而在商品住房中,自住型商品住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约占70%。


同时,北京还将调整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适度增加居住用地;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重点保障自住型商品住房与租赁住房的用地供应。 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与保障性住房选址建设,同步完善配套,为中心城区疏解出去的人口创造良好生活工作条件。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站点、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边布局,毗邻产业园区、城市副中心和重点新城,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把握住宅用地供应节奏时序,注重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实现产业和人口、居住和交通的有效对接。


供地计划如何保证落实?这位负责人说,2017年住宅用地供应,各区要倒排工期,按既定时间节点如期完成。原则上三季度前完成今年拟供地块的征地、拆迁及规划工作。提前谋划落实下一年度住宅用地供应的前期准备,确保供地均衡有序,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同时要求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调度各单项计划供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推动供地项目的进度,及时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确保年内实现供地。“各区及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供地计划的情况,已经纳入了市政府督查内容,并将在年终进行考评。”这位负责人说。


新闻多一点


京籍和非京籍家庭都考虑到了


本市从部分公租房、自住房项目安排30%的房源面向长期稳定就业的新北京人分配,安排70%房源面向本市户籍无房家庭分配。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这项新措施是在全市保障房供应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进行的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稳定市场预期,平抑房价,满足刚需,试点不会影响面向本市户籍无房家庭的保障房数量。


针对本市户籍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本市已在研究放宽公租房准入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市场租房补贴标准的具体方案,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本市户籍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2011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发布文件,要求公租房对象应包括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新就业职工以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要求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按照国家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本市不断扩大保障房覆盖范围,要求各区根据本区实际出台外省市来京人员申请办法,同时,在园区范围内出台人才公租房办法。截至目前,公租房已入住1.03万户非京籍家庭,占已入住家庭总量的13%。自住房在优先满足本市户籍无房家庭需求同时,非京籍无房家庭已签约3000余户,占已签约总量的5%。


对于新北京人申请公租房、自住房,有严格的准入条件: 一是必须是在京有稳定就业,且从事的产业行业不在北京产业禁限目录范围内,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政策相一致;二是要求家庭成员在京均无住房,在京没有购房记录,且未享受过保障性、政策性住房;三是与居住证政策挂钩,要求办理居住证。申请公租房的,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申请自住房的,应满足缴纳社保和税金满五年的条件。具体条件将在项目申请公告中公布,届时将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官方网站上公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