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化石阳光,沉积之身
”
推出平行公共项目
“在旁言说:从东北到四方”
。此系列从抚顺——这一东亚曾经最大的化石能源开采和石油炼化基地——出发,将生态性思考延展到前东德的褐煤矿区、前苏联在北极圈和中亚的卫星发射基地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南美的锂矿三角区等位于全球南方的生态脆弱地带。首期活动将围绕于渺和德国艺术家安娜·泽特(Anna Zett)在前东德的比特尔费尔德-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和抚顺两地的在地研究,并落实到两个艺术家的影像语言的实践。展览和公共活动由于渺策划。
毒性遗产:化石能源采掘的物质遗存
Toxic legacy: Reflecting on the Material and Symbolic Remains of Fossil Fuel Extraction
时间:
2024年5月11日,15:00 - 16:45
影片放映:
《自由三号》,安娜·泽特,30分钟, 2019年,德语,中英文字幕
对谈语言:
中英,交传翻译
地点: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免费入场
去年夏天,于渺与德国策展人和学者卡罗琳·易克坦(Caroline Ektander)一道走访了德国最大的褐煤矿区以及化工中心比特尔费尔德-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 对于其所遗留的褐煤矿、化工园、化工污水处理以及世界上第一家彩色胶片工厂进行了考察。于渺将从这次走访的具身经验和背后的历史脉络出发,梳理摄影媒介与矿业开采之间的历史关联,同时思考化石能源采掘和前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之间的在地渊源。她还将以“化石阳光,沉积之身”中正展出的她的影像作品
《额姆宇宙》
为例,讲述如何通过编织胶片摄影、监控屏幕、数码摄像、声音和诗歌等多重艺术媒介来传递对于化石能源污染的感知和反思。
《额姆宇宙》,于渺, 4K影像截屏, 20分钟45秒,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自由3号》,安娜·泽特,
视频静帧,
30分钟,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安娜·泽特将讲述她对于前东德和西德之间有毒垃圾的跨境流动的研究,并放映她的视频影像《自由3号》。
《自由3号》
通过表演、纪录片和档案影像,诗意地关注了在东德瓦解之后仍然存在的化石能源毒性遗产。影片聚焦德国化工业中心比特尔费尔德-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的污染填埋场。在东德解体后,这个欧洲最大的石化中心被西德投资者接管,大多数工厂关闭,此地区成为环境修复实验的场所。安娜·泽特的影片穿插环境治理人员的导览,东德环保和公民权利运动的历史影像,以及1986年在东柏林私人朗诵会上录制的诗歌。于渺和安娜·泽特在五月初共同走访了抚顺,她们也将分享对于两地的比较性观察。
©私人
安娜·泽特
(生于莱比锡)是一位驻柏林的艺术家和作家。通过见证和举办与存档(前期)记忆有关的真实相遇,她的创作实践质疑压抑结构,并邀请自由联想和恢复 - 无论是在内部、外部还是在群体内。这种仔细分析的方法产生了电影、文本、广播剧、有形装置和参与式现场形式,如最近得到柏林艺术研究资助计划支持的合作编舞作品《共鸣-后社会主义团体即兴表演》。近年来,她的实践聚焦于东方的抵抗视角,例如她的存档惊悚片《没有恐惧》(2023年,31分钟)。自2014年以来,她在世界各地的节日、博物馆和项目空间展示了她的作品。她的出版物包括文本集《人工肠道感觉》(Divided Publishing,2019年)。安娜·泽特于2017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担任驻地艺术家。
©私人
于渺
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写作者和影像创作者。她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化石能源的视觉文化、新旧能源基建所形成的“后自然”地景与历史、神话、宇宙观、媒介环境和多重时间性之间的复杂互动。她通过策展、影像、表演讲座和非虚构写作等多重方式打开她的研究型创作。